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行政不作为的理论界定 | 第10-22页 |
一、行政不作为的基本概念 | 第10-14页 |
(一) 我国现有的行政不作为概念 | 第10-11页 |
(二) 行政不作为的基本特征 | 第11-14页 |
(三) 本文对行政不作为的基本界定 | 第14页 |
二、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 | 第14-17页 |
(一) 行政不作为的一般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二) 行政不作为的特别构成要件 | 第15-17页 |
三、行政不作为的分类研究 | 第17-22页 |
(一) 研究行政不作为分类的意义 | 第17-18页 |
(二) 影响行政不作为分类的因素 | 第18-19页 |
(三) 行政不作为的基本分类 | 第19-22页 |
第二部分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一、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概说 | 第22-23页 |
二、外国关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 第23-27页 |
(一) 法国关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 第23-24页 |
(二) 德国关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 第24页 |
(三) 英国关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 第24-25页 |
(四) 美国关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 第25页 |
(五) 日本关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 第25-26页 |
(六)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 第26-27页 |
三、我国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 第27-29页 |
四、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1页 |
(一) 行政不作为本身的特点决定应当对行政不作为予以国家赔偿 | 第29页 |
(二) 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制度决定应当对行政不作为予以国家赔偿 | 第29-30页 |
(三) 依法行政和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要求必须对行政不作为予以国家赔偿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31-34页 |
一、行政不作为已经被依法确认 | 第31-32页 |
二、行政不作为引起的损害事实客观存在 | 第32页 |
三、行政不作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32-34页 |
第四部分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范围 | 第34-41页 |
一、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范围概述 | 第34-35页 |
二、影响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范围的主要因素 | 第35-37页 |
(一) 政治因素 | 第35-36页 |
(二) 经济因素 | 第36页 |
(三) 理论因素 | 第36-37页 |
三、确立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范围的基本原则 | 第37页 |
四、应当排除国家赔偿的行政不作为 | 第37-38页 |
(一) 国家不作为 | 第37-38页 |
(二) 行政立法不作为 | 第38页 |
五、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侵权损害范围 | 第38-41页 |
(一) 物质损害 | 第38-39页 |
(二) 精神损害 | 第39-41页 |
第五部分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程序 | 第41-48页 |
一、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行政复议程序 | 第42-44页 |
(一) 行政相对人依法提起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复议申请 | 第43页 |
(二) 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 | 第43页 |
(三) 行政复议机关审查行政相对人的复议请求 | 第43-44页 |
(四) 行政复议机关做出处理决定 | 第44页 |
二、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诉讼程序 | 第44-48页 |
(一)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诉讼的起诉 | 第45页 |
(二)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诉讼的受理 | 第45-46页 |
(三)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诉讼的审理 | 第46页 |
(四)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诉讼的裁判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