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部分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概述 | 第8-17页 |
一、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 第8-12页 |
(一) 失权概述 | 第8页 |
(二)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 | 第8-11页 |
(三)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11-12页 |
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相关问题的关系 | 第12-14页 |
(一)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举证时限制度 | 第12-13页 |
(二)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举证责任 | 第13页 |
(三)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诚实信用原则 | 第13-14页 |
三、设立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14-17页 |
(一) 有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 | 第14页 |
(二) 有助于程序安定的实现 | 第14-15页 |
(三) 有利于诉讼效益的提高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国外及台湾、澳门地区证据失权制度 | 第17-23页 |
一、美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17-18页 |
二、德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18-19页 |
三、日本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19-20页 |
四、法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20-21页 |
五、我国台湾、澳门地区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21-23页 |
第三部分 我国有关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沿革、现状及缺陷 | 第23-32页 |
一、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沿革 | 第23-25页 |
二、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规定 | 第25-27页 |
(一) 对举证时限、证据失权的确定 | 第25-26页 |
(二) 对证据失权临界点的规定 | 第26页 |
(三) 对证据失权后果的规定 | 第26-27页 |
三、现有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27-32页 |
(一) 与现行法之间存在的冲突 | 第27-28页 |
(二) 举证期限届满日与证据交换日的冲突 | 第28-29页 |
(三) 证据失权与自由诉答的冲突 | 第29-30页 |
(四) 证据失权规定对当事人诉讼权益平衡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四部分 对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及相应配套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2-46页 |
一、确立民事证据失权制度时应把握的关系 | 第32-35页 |
(一) 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 第32-33页 |
(二) 正确认识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关系 | 第33-35页 |
二、对现有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与构想 | 第35-40页 |
(一) 证据失权的范围应当妥当界定,而不应无限扩张 | 第35页 |
(二) 证据失权所致责任也应有其适当界限,不应无限延伸 | 第35-36页 |
(三) 界定“新证据”的涵义为“新产生的证据” | 第36-37页 |
(四) 关于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举证时限 | 第37-38页 |
(五) 对几种“特殊”诉讼阶段中的证据失权问题的探讨 | 第38-40页 |
三、设置相对独立和完善的配套程序 | 第40-46页 |
(一) 设立审前准备程序 | 第40-42页 |
(二) 建立配套的答辩失权制度 | 第42-44页 |
(三) 建立释明权制度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