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
| 郑重声明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第一部分 隐私权的基本理论探析 | 第6-22页 |
| 一、隐私权的产生和发展 | 第6-7页 |
| 二、隐私权基本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7-19页 |
| (一) 隐私权概念的比较分析 | 第7-11页 |
| (二) 隐私权性质的比较分析 | 第11-12页 |
| (三) 隐私权主体的比较分析 | 第12-14页 |
| (四) 隐私权客体的比较分析 | 第14-18页 |
| (五) 隐私权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 三、隐私权与其他相关民事权利的对比分析 | 第19-22页 |
| (一) 隐私权与姓名权 | 第19页 |
| (二) 隐私权与肖像权 | 第19-20页 |
| (三) 隐私权与名誉权 | 第20页 |
| (四) 权利对比的分析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比较法分析 | 第22-27页 |
| 一、世界各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概况 | 第22-25页 |
| (一) 美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 | 第22-23页 |
| (二) 英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 | 第23页 |
| (三) 法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 | 第23-24页 |
| (四) 德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 | 第24页 |
| (五) 日本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 | 第24-25页 |
| 二、对各国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 (一) 各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趋势 | 第25-26页 |
| (二) 各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模式 | 第26-27页 |
| 第三部分 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之分析 | 第27-37页 |
| 一、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概况 | 第27-29页 |
| (一) 宪法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27页 |
| (二) 民法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27-28页 |
| (三) 刑法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28页 |
| (四) 诉讼法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28-29页 |
| (五) 其他法律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29页 |
| 二、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的特点 | 第29-31页 |
| (一) 法律保护力度较弱 | 第29-30页 |
| (二) 公民保护意识淡漠 | 第30页 |
| (三) 隐私侵权行为泛滥 | 第30-31页 |
| 三、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的成因 | 第31-35页 |
| (一) 历史因素 | 第31-32页 |
| (二) 文化因素 | 第32页 |
| (三) 政治因素 | 第32-33页 |
| (四) 科技因素 | 第33页 |
| (五) 经济因素 | 第33-34页 |
| (六) 法理因素 | 第34-35页 |
| 四、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旨趣 | 第35-37页 |
| 第四部分 对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 第37-58页 |
| 一、隐私权法律保护之学理见解 | 第37-42页 |
| (一) 隐私权与公开权 | 第37-38页 |
| (二) 隐私权与知情权 | 第38-40页 |
| (三) 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 | 第40-41页 |
| (四)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权 | 第41-42页 |
| 二、隐私权法律保护之立法见解 | 第42-52页 |
| (一) 重视宪法对公民隐私权的宣言性保护 | 第42-44页 |
| (二) 强化民法对公民隐私权的重点保护 | 第44-50页 |
| (三) 完善其他法律法规对公民隐私权的全面保护 | 第50-52页 |
| 三、隐私权法律保护之司法见解 | 第52-58页 |
| (一) 关于隐私范围的界定 | 第52-53页 |
| (二) 关于隐私侵权的界定 | 第53-56页 |
| (三) 关于损害赔偿的界定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