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爆裂玉米种质资源及其创新 | 第9-11页 |
·爆裂玉米种质资源 | 第9-10页 |
·利用普通玉米改良和创新爆裂玉米种质的研究与应用 | 第10-11页 |
·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1页 |
·QTL分析方法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1-22页 |
·定位群体及其构建 | 第11-14页 |
·QTL分析方法 | 第14-18页 |
·高代回交QTL分析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爆裂玉米数量性状的遗传及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膨爆特性 | 第22-24页 |
·产量及其它主要农艺性状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高代回交群体基因型分析 | 第27-3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群体构建 | 第27页 |
·群体遗传组成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亲本性状比较 | 第28页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8页 |
·BC_2S_1群体基因型组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爆裂玉米膨爆特性的遗传分析 | 第30-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页 |
·田间试验方法 | 第30页 |
·膨爆特性指标及测试方法 | 第30页 |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亲本、F_1及BC_2S_1群体的膨爆特性表现 | 第31页 |
·不同膨爆特性指标的相关性 | 第31-32页 |
·膨爆特性指标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32-33页 |
·极端表现型家系的基因型分析 | 第33-39页 |
第四章 爆裂玉米穗粒及其它性状遗传分析 | 第39-6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材料 | 第39页 |
·田间试验方法 | 第39页 |
·性状指标及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方法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69页 |
·穗粒性状遗传分析及其与膨爆特性的相关 | 第40-47页 |
·籽粒营养品质性状遗传分析及其与膨爆特性和穗粒性状的相关 | 第47-53页 |
·植株性状遗传分析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 | 第53-64页 |
·生育期遗传分析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 | 第64-69页 |
第五章 BC_2S_1测交组合的表现及其利用价值 | 第69-7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9-70页 |
·测交组合组配方法 | 第69页 |
·田间试验方法 | 第69页 |
·性状指标及测试方法 | 第69-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膨爆特性指标的表现 | 第70页 |
·穗粒性状表现 | 第70页 |
·植株性状表现 | 第70-72页 |
·籽粒营养品质 | 第72页 |
·膨爆特性与其它性状相关分析 | 第72-73页 |
·测交组合的综合性状表现和生产利用价值 | 第73-76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76-85页 |
·爆裂玉米膨爆特性的遗传基础 | 第76页 |
·普通玉米种质对膨爆特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与以往研究结果的比较以及定位QTL的利用 | 第77-79页 |
·膨爆特性 | 第77-78页 |
·穗粒重 | 第78-79页 |
·百粒重 | 第79页 |
·高代回交方法在爆裂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79-81页 |
·BC_2S_1家系中主要性状主效QTL的分布、性状表现及其育种利用价值 | 第80-81页 |
·BC_2S_1家系基因型分析及研究利用价值 | 第81页 |
·膨爆特性与其它性状的相关性 | 第81-85页 |
·与穗粒性状的相关性 | 第81-82页 |
·与籽粒营养品质的相关性 | 第82-83页 |
·植株性状的改良及其与膨爆特性的相关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Abstract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