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BVDV形态和理化学特性 | 第13页 |
·BVDV的抗原多样性及分型 | 第13-14页 |
·BVDV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4-18页 |
·BVDV的5′-UTR和3′-UTR | 第14-15页 |
·BVDV的大开放阅读框架 | 第15-18页 |
·P80基因在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细胞关系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p80蛋白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 第18-19页 |
·p80的RNA解旋酶活性 | 第19页 |
·p80蛋白的NTPase活性 | 第19页 |
·牛病毒性腹泻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牛病毒性腹泻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抗原捕获ELISA | 第20页 |
·间接ELISA | 第20页 |
·ABS-ELISA | 第20-21页 |
·双抗体夹心ELISA | 第21页 |
·单抗夹心ELISA | 第21页 |
·竞争ELISA | 第21页 |
·M-ELISA | 第21-22页 |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病毒与抗体 | 第23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扩增引物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BVDV基因组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BVDV p80A、p80B和p80C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5页 |
·BVDV p80A、p80B和p80C基因片段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25-27页 |
·BVDV p80A、p80B和p80C基因片段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29页 |
·p80A、p80B和p80C基因片段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 第29-30页 |
·p80A、p80B和p80C基因片段表达产物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30页 |
·p80B基因片段原核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30页 |
·p80B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30-31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BVDV P80A、P80B和P80C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32-33页 |
·BVDV p80A基因片段的PCR扩增结果 | 第32页 |
·BVDV p80B基因片段的PCR扩增结果 | 第32-33页 |
·BVDV p80C基因片段的PCR扩增结果 | 第33页 |
·重组质粒PMD18-T-P80A(P80B、P80C)的鉴定 | 第33-35页 |
·重组质粒pMD18-T-p80A的鉴定 | 第33-34页 |
·重组质粒pMD18-T-p80B的鉴定 | 第34页 |
·重组质粒pMD18-T-p80C的鉴定 | 第34-35页 |
·BVDV P80A、P80B和P80C基因片段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35页 |
·p80A基因片段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35页 |
·p80B基因片段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35页 |
·p80C基因片段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35页 |
·BVDV PSOA、P80B和P80C基因片段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35-37页 |
·重组质粒pGEX-6P-p80A的鉴定 | 第35-36页 |
·重组质粒pET-30a-p80A的鉴定 | 第36页 |
·重组质粒pGEX-6P-p80B的鉴定 | 第36-37页 |
·重组质粒pGEX-6P-p80C的鉴定 | 第37页 |
·BVDV P80A、P80B和P80C基因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7-40页 |
·p80A基因片段表达产物的SDS-PAGE检测 | 第37-38页 |
·p80B基因片段表达产物的SDS-PAGE检测 | 第38-39页 |
·p80C基因片段表达产物的SDS-PAGE检测 | 第39-40页 |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40页 |
·P80B基因片段原核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40页 |
·P80B基因片段表达产物的纯化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40-41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表达P80截短片段的原因 | 第42页 |
·密码子的使用频率及宿主菌的选择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2页 |
·重组P80B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P80蛋白的主要抗原决定域分析 | 第43-44页 |
·重组P80B蛋白应用及实践意义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