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 | 第10-11页 |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 | 第11-17页 |
·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 第12-13页 |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 第13-15页 |
·非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 第15页 |
·两性离子型及其它类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 第15-17页 |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与应用前景 | 第17-20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29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仪器 | 第22页 |
·合成反应操作 | 第22-24页 |
·1.4-丁二醇双琥珀酸月桂醇双酯磺酸钠的合成 | 第22-23页 |
·1.4-丁二醇双马来酸单酯的合成 | 第22页 |
·1.4-丁二醇双马来酸月桂醇双酯的合成 | 第22-23页 |
·1.4-丁二醇双琥珀酸月桂醇双酯磺酸钠的合成 | 第23页 |
·乙二醇双琥珀酸正辛醇双酯磺酸钠的合成 | 第23-24页 |
·正辛醇马来酸单酯的合成 | 第23-24页 |
·正辛醇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合成 | 第24页 |
·乙二醇双琥珀酸正辛醇双酯磺酸钠的合成 | 第24页 |
·1.4-丁二醇双马来酸正辛醇双酯磺酸钠的合成 | 第24页 |
·分析测试 | 第24-26页 |
·酸值的测定及酯化率的计算 | 第24-25页 |
·碘值的测定及磺化率的计算 | 第25-26页 |
·三种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红外表征 | 第26页 |
·三种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的测定 | 第26-29页 |
·测定原理 | 第26-27页 |
·测定步骤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51页 |
·二元醇“单酯化-双酯化-磺化”法合成琥珀酸基双子表面活性剂 | 第29-38页 |
·1,4-丁二醇与马来酸的单酯化反应 | 第29-31页 |
·正交实验法对反应过程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29-30页 |
·最优单酯化反应条件的复证 | 第30-31页 |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1,4-丁二醇单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31页 |
·1.4-丁二醇双马来酸单酯与月桂醇的双酯的化反应 | 第31-35页 |
·正交实验法对反应过程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31-33页 |
·最优双酯化反应条件的复证 | 第33页 |
·反应物配比和反应时间对双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33-35页 |
·1.4-丁二醇双琥珀酸月桂醇双酯磺酸钠的合成 | 第35-38页 |
·正交实验法对反应过程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35-36页 |
·最佳磺化条件的复证 | 第36-37页 |
·磺化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单醇“单酯化-磺化-双酯化”法合成琥珀酸基双子表面活性剂 | 第38-46页 |
·正辛醇与马来酸的单酯化反应 | 第38-41页 |
·正交实验法对反应过程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38-40页 |
·反应时间对正辛醇与马来酸的单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0页 |
·反应温度对正辛醇与马来酸的单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正辛醇马来酸单酯的磺化反应 | 第41-43页 |
·正交实验法对磺化反应过程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41-43页 |
·最佳磺化反应条件的复证 | 第43页 |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磺化的影响 | 第43页 |
·乙二醇与正辛醇琥珀单酯磺酸钠的酯化反应 | 第43-46页 |
·正交实验法对双酯化反应过程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43-45页 |
·最佳反应条件的复证 | 第45页 |
·催化剂用量对双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反应温度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46页 |
·三种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特点 | 第46-51页 |
·三种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 | 第47-49页 |
·四种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对比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