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无功优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常规连续无功优化算法 | 第11-13页 |
·智能无功优化算法 | 第13-14页 |
·无功/电压控制综述 | 第14-16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电力系统的电压/无功控制 | 第17-25页 |
·引言 | 第17页 |
·电压/无功功率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 第17页 |
·电压与无功平衡 | 第17-19页 |
·电压监视与电压管理 | 第19-20页 |
·电压/无功控制的措施 | 第20-24页 |
·发电机调压 | 第21页 |
·变压器分接头调压 | 第21页 |
·无功补偿调压 | 第21-23页 |
·综合调压 | 第23页 |
·其他电压/无功控制方法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最优潮流的镇江电网无功优化 | 第25-38页 |
·引言 | 第25页 |
·常规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最优潮流模型的提出条件 | 第25页 |
·最优潮流模型的变量 | 第25-26页 |
·最优潮流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26页 |
·最优潮流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26-27页 |
·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 | 第27页 |
·最优潮流算法 | 第27-30页 |
·非线性规划法(Non-Linear Programming,NLP) | 第27-28页 |
·二次规划法(Quadratic Programming,QP) | 第28页 |
·线性规划法(Linear Programming,LP) | 第28-29页 |
·混合规划法 | 第29页 |
·内点算法 | 第29页 |
·人工智能方法 | 第29-30页 |
·最优潮流问题的内点法 | 第30-35页 |
·内点法的分类 | 第30-31页 |
·Karush-Kuhn-Tucker 条件的原对偶内点算法 | 第31-35页 |
·基于KKT 条件的原对偶内点法的无功优化数学模型 | 第35页 |
·分接头和电容器离散变量的处理 | 第35-36页 |
·镇江地区电网的无功优化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镇江地区电网的两级谐调无功电压运行控制 | 第38-50页 |
·引言 | 第38页 |
·无功电压闭环控制的分类 | 第38-39页 |
·厂站VQC 的实现方式 | 第38-39页 |
·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实现方式 | 第39页 |
·我国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的特点 | 第39-40页 |
·电网无功电压的控制体系 | 第40-42页 |
·EDF 三级协调无功电压控制体系 | 第40-41页 |
·两级谐调无功电压控制体系 | 第41-42页 |
·TH-DAVC 的两级谐调无功电压控制 | 第42-45页 |
·“区域级”无功电压控制 | 第42-43页 |
·“厂站级”无功电压控制 | 第43-44页 |
·“区域级”与“厂站级”控制的分级协调 | 第44-45页 |
·TH-DAVC 系统体系结构 | 第45-48页 |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 | 第45-46页 |
·与SCADA/EMS 数据交换流程 | 第46页 |
·无功电压优化控制模块 | 第46-47页 |
·控制策略的执行 | 第47-48页 |
·镇江电网两级谐调无功电压控制状况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镇江地区电网无功电压状况分析及管理 | 第50-59页 |
·镇江电网运行结构 | 第50-51页 |
·镇江电网无功电压现状分析 | 第51-56页 |
·110kV 以上变电所功率因数分析 | 第51-53页 |
·电压状况分析 | 第53-55页 |
·地区无功电压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2006 年镇江电网无功电压管理 | 第56-58页 |
·2006 年镇江电网无功需求分析 | 第56-57页 |
·2006 年镇江电网无功电压管理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 第59-62页 |
·论文研究结论 | 第59页 |
·对今后镇江电网无功电压控制工作的建议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