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 第8页 |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5页 |
·论文内容 | 第11页 |
·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的内涵 | 第15-19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5-17页 |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内涵 | 第15-16页 |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学内涵 | 第16页 |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 第16-17页 |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的涵义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构建高速公路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的条件功能 | 第1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19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19-20页 |
·可操作性与通用性原则 | 第20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20页 |
·目标指导原则 | 第20页 |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0-31页 |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的构成要素 | 第20-28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28页 |
·评价指标内容 | 第28-29页 |
·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编码体系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的评价模型 | 第31-46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9页 |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31页 |
·算法实现的步骤 | 第31-34页 |
·调查问卷法确定权重的算例 | 第34-38页 |
·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38-39页 |
·评价方法及模型 | 第39-42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39页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9-42页 |
·评价基准的确定 | 第42-45页 |
·评价等级 | 第42-43页 |
·硬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软指标的等级标准 | 第44-45页 |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的评价等级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6-55页 |
·沪宁高速公路简介 | 第46页 |
·对沪宁高速公路的分析 | 第46-51页 |
·经济效益 | 第46-47页 |
·社会效益 | 第47-48页 |
·环境影响 | 第48-51页 |
·沪宁高速公路可持续性评价 | 第51-53页 |
·经济指标 | 第51页 |
·社会指标 | 第51-52页 |
·环境系统 | 第52-53页 |
·综合评价 | 第53页 |
·沪宁高速公路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情况简介 | 第53-5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高速公路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比较表 | 第59-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