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9页 |
·V-S-Cu金属簇合物的分类 | 第7-13页 |
·含有[VS_4](或[VS_3O])单元 | 第9-12页 |
·不含有[VS_4]单元 | 第12-13页 |
·小结 | 第13页 |
·簇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液相反应合成法 | 第13-14页 |
·低热固相反应合成法 | 第14页 |
·V-S-Cu金属簇合物的谱学性质 | 第14-16页 |
·红外光谱 | 第14-15页 |
·紫外/可见光谱 | 第15页 |
·拉曼光谱 | 第15页 |
·核磁共振光谱 | 第15-16页 |
·V-S-Cu金属簇合物的反应机理和成簇规律 | 第16-17页 |
·反应机理 | 第16-17页 |
·成簇规律 | 第17页 |
·本文主要任务 | 第17-19页 |
2 V-S-Cu金属簇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19-33页 |
·实验药品 | 第19页 |
·原料及配体的制备 | 第19-21页 |
·原料(NH_4)_3VS_4的合成 | 第19-21页 |
·CuSCN的合成 | 第21页 |
·Bu_4NNO_3的合成 | 第21页 |
·V-S-Cu金属簇合物晶体的合成及红外光谱分析 | 第21-28页 |
·具有新骨架结构簇合物[VS_8Cu_6Py_(12)]SCN(1)的合成及单晶培养 | 第22页 |
·[V_2S_6O_2Cu_6(3-MePy)_6](2)的低热固相法合成及单晶培养 | 第22-23页 |
·[VS_4(μ_3-Ⅰ)(CuPPh_3)_4](3)的液相法合成 | 第23页 |
·具有端氧结构含2-MePy的簇合物(4)的合成 | 第23-24页 |
·具有端氧结构含Py的簇合物(5)的合成 | 第24页 |
·具有端氧结构含4-MePy的簇合物(6)的合成 | 第24页 |
·具有端氧结构含2-NH_2Py的簇合物(7)的合成 | 第24-25页 |
·含有单一配体2-MePy的簇合物(8)的合成 | 第25页 |
·含有单一配体4-MePy的簇合物(9)的合成 | 第25-26页 |
·含有混和配体CN~-和PPh_3的簇合物(10)的合成 | 第26页 |
·含有混和配体CN~-和Py的簇合物(11)的合成 | 第26页 |
·含有混和配体CN~-和2-MePy的簇合物(12)的合成 | 第26-27页 |
·含有混和配体CN~-和4-MePy的簇合物(13)的合成 | 第27页 |
·含有混和配体SCN~-和4-MePy的簇合物(14)的合成 | 第27-28页 |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 第28页 |
·V-S-Cu金属簇合物的热稳定性 | 第28-33页 |
·簇合物[VS_8Cu_6(Py)_(12)]SCN的TG曲线及分析 | 第29-30页 |
·簇合物[V_2S_6O_2Cu_6(3-MePy)_6]的TG曲线及分析 | 第30页 |
·簇合物[VS_4Cu_3(PPh_3)_4]·nCH_2Cl_2的TG曲线及分析 | 第30-31页 |
·簇合物[VS_4(μ_3-Ⅰ)(CuPPh_3)_4]的TG曲线及分析 | 第31-32页 |
·热稳定性与骨架结构关系小结 | 第32-33页 |
3 V-S-Cu金属簇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分析 | 第33-48页 |
·簇合物晶体结构解析的步骤 | 第33页 |
·簇合物的晶体数据及结构分析 | 第33-48页 |
·具有新骨架结构簇合物[VS_8Cu_6Py_(12)]SCN(1)的晶体结构 | 第33-40页 |
·簇合物[V_2S_6O_2Cu_6(3-MePy)_6](2)的晶体结构 | 第40-48页 |
4 V-S-Cu金属簇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 第48-56页 |
·非线性光学性质理论 | 第48-49页 |
·Z-扫描 | 第49-50页 |
·V-S-Cu金属簇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 第50-53页 |
·三阶非线性吸收性质 | 第50-52页 |
·三阶非线性折射性质 | 第52-53页 |
·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和二阶非线性超极化率 | 第53页 |
·簇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对比和讨论 | 第53-56页 |
5 实验结论及未完成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实验设想 | 第56-58页 |
·实验结论 | 第56页 |
·未完成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实验设想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簇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 第65-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