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4页 |
·应用背景 | 第11页 |
·学科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蒸气冷凝过程概述 | 第14-15页 |
·膜状冷凝 | 第15-16页 |
·滴状冷凝传热 | 第16页 |
·滴膜共存传热 | 第16页 |
·固液接触现象和规律 | 第16-21页 |
·表面技术强化传热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2 实验设计 | 第24-48页 |
·竖壁面冷凝传热 | 第24-37页 |
·实验流程及实验步骤 | 第24-28页 |
·数据处理方法与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28-37页 |
·竖管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装置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表面制备工艺与表面性能表征 | 第39-45页 |
·平板表面的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固体表面自由能的估算 | 第40-42页 |
·涂层导热特性的实验测定 | 第42-43页 |
·涂层厚度的实验测定 | 第43-45页 |
·接触角及接触角滞后以及固体、液体表面能的测量 | 第45页 |
·降膜流动实验装置 | 第45-46页 |
·液滴实验装置及观测 | 第46-48页 |
3 界面效应影响蒸气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 | 第48-61页 |
·纯蒸气在不同表面上的冷凝传热实验 | 第48-5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混合蒸气的冷凝传热实验 | 第52-60页 |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53-54页 |
·表面自由能差与冷凝形态关系 | 第54-56页 |
·表面自由能差影响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传热的实验结果 | 第56-58页 |
·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传热文献数据的表面自由能差影响分析 | 第58-60页 |
·本文实验结果与文献数据比较 | 第60页 |
·界面效应与冷凝传热关系实验研究小结 | 第60-61页 |
4 液滴脱落直径模型 | 第61-70页 |
·脱落直径模型 | 第63-66页 |
·模型计算结果 | 第66-68页 |
·接触角滞后与液滴变形程度的关系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5 固液界面效应影响竖壁沟流波动研究 | 第70-82页 |
·竖壁沟流流动模型 | 第73-7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沟流波动产生的原因 | 第76-77页 |
·波动幅度分析 | 第77-79页 |
·激光散斑照相分析沟流三维形态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页 |
·补充说明 | 第80-82页 |
6 滴状冷凝过程液滴的脉动运动规律及其分形分布模型中相邻两代液滴半径比参数 | 第82-90页 |
·固液界面效应影响冷凝液滴的脉动运动方式 | 第83-85页 |
·液滴分布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5-89页 |
·液滴分布曲线 | 第85-89页 |
·液滴合并过程 | 第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7 引入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 第90-102页 |
·传热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90-92页 |
·传热模型 | 第92-96页 |
·通过单个液滴的传热 | 第92-94页 |
·液滴的分布函数 | 第94-95页 |
·生长方式的临界半径的确定 | 第95页 |
·冷凝传热计算 | 第95-96页 |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96-99页 |
·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99-100页 |
·模型计算值与文献值的比较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8 过渡状态冷凝传热模型 | 第102-113页 |
·传热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103-104页 |
·传热模型 | 第104-106页 |
·滴状区冷凝表面上的平均热通量 | 第104-105页 |
·通过沟流的传热 | 第105-106页 |
·整个冷凝表面上传热计算 | 第106页 |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分析 | 第106-112页 |
·界面效应影响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计算 | 第106-108页 |
·模拟过渡状冷凝实验与模型计算 | 第108-111页 |
·实际过渡状冷凝实验与模型计算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9 利用界面效应原理设计强化表面及其实验 | 第113-119页 |
·几类管型的强化机制 | 第113-115页 |
·冷凝形态 | 第11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附录 A 符号表 | 第131-135页 |
附录 B 博士论文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6-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