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我国FY-1号系列极轨气象卫星云图信号特性与移动通信手机信号特性 | 第11-17页 |
·干扰信号与卫星信号的对比 | 第11-13页 |
·接收高质量的极轨气象卫星云图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极轨接收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 第14-17页 |
2 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极轨气象卫星接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第17-20页 |
·系统配置 | 第17页 |
·系统连接 | 第17-18页 |
·天线系统组成及功能 | 第18页 |
·接收系统及处理系统 | 第18-20页 |
3 FY-1(02)极轨接收系统天线的改造 | 第20-37页 |
·天线的改造方案 | 第21-23页 |
·天馈系统设计的技术指标及参数 | 第21-22页 |
·天线更换安装时存在的实际问题 | 第22页 |
·抛面天线底座设计和安装尺寸要求 | 第22页 |
·抛面天线设计的质量负荷要求 | 第22页 |
·天线馈源部件设计精度与调校要求 | 第22-23页 |
·提高天线增益和效率的要求 | 第23页 |
·天馈信号线的合理布放要求 | 第23页 |
·改造后天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23-30页 |
·天线增益: | 第24-25页 |
·天线辐射方向图 | 第25页 |
·天线系统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 | 第25-26页 |
·天线系统轴比 | 第26-27页 |
·天线系统的隔离度、噪声温度和G/T值 | 第27-30页 |
·天线改造后的效果 | 第30-34页 |
·天伺系统的匹配及馈源固定 | 第30-31页 |
·系统G/T值的测试 | 第31-34页 |
·系统信道的阻抗匹配 | 第34页 |
·接收系统改造前后接收性能的对比 | 第34-37页 |
·系统改造之前 | 第34-35页 |
·系统改造之后 | 第35-37页 |
4 接收系统前端的改造 | 第37-42页 |
·对更换器件的指标、特性要求 | 第39页 |
·改造试验情况 | 第39-41页 |
·第一阶段 | 第39页 |
·第二阶段 | 第39-40页 |
·第三阶段 | 第40-41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5 极轨接收系统软件的改进 | 第42-57页 |
·软件改造思路 | 第42-43页 |
·系统对时和界面操作 | 第42页 |
·软件更新及增加的功能 | 第42-43页 |
·接收控制计算机功能 | 第43-44页 |
·系统的工作方式 | 第43页 |
·软件、硬件接口 | 第43-44页 |
·系统的自动运行控制 | 第44页 |
·FY-1(02)批运行控制软件 | 第44-46页 |
·系统功能 | 第44-45页 |
·改造后系统的工作方式 | 第45-46页 |
·接收/缓存软件 | 第46-49页 |
·新系统的工作方式 | 第46-47页 |
·软件工作原理 | 第47-49页 |
·操作流程及功能演示 | 第49-57页 |
·业务管理操作流程 | 第49-50页 |
·业务管理各功能的具体介绍 | 第50-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