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台独的发展由来 | 第10-15页 |
一、台独非法发展的时期 | 第10-12页 |
二、台独合法发展的时期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台独产生的原因 | 第15-22页 |
一、“台湾意识”的负面被膨胀利用 | 第15-16页 |
二、国民党的独裁及其封闭式的反共的大陆政策 | 第16-17页 |
三、经济的畸形发展与其国际地位的不相称性 | 第17-18页 |
四、美国对台的“双轨政策” | 第18页 |
五、李登辉等国民党主流派日趋“台独”化,助长、纵容了台独势力 | 第18-20页 |
六、台独的国际生存空间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台独的理论根据 | 第22-28页 |
一、“台湾地位未定”论 | 第22-23页 |
二、“台湾不属中国”论 | 第23页 |
三、“台湾民族主义”论 | 第23-24页 |
四、“台湾国民主义”论 | 第24页 |
五、“台湾政治实体”论 | 第24-25页 |
六、“中国主权观念过时”论 | 第25-26页 |
七、“台湾住民自决”论 | 第26页 |
八、台独的实质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台独发展的新特点 | 第28-31页 |
一、台独手段由体制外抗争到体制内竞争 | 第28页 |
二、台独诉求由以往的刚性、显性到柔性、隐性台独 | 第28-29页 |
三、台独与民主、民意挂钩 | 第29页 |
四、台独由直独到渐进性台独发展 | 第29-30页 |
五、台独与本土族群、卖台投共、爱台湾、台独领导人政治命运捆绑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台独命运的未来展望 | 第31-36页 |
一、“台独理念”因素 | 第31-32页 |
二、领袖因素 | 第32-33页 |
三、政党因素 | 第33-34页 |
四、群众基础因素 | 第34页 |
五、外部社会环境因素 | 第34-36页 |
第六章 反台独促和解的策略 | 第36-40页 |
一、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取得对台湾的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其他方面的全面优势,瓦解所谓的“台湾经验” | 第36页 |
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破除“台独迷梦” | 第36-37页 |
三、大力推进统一战线工作,调动一切有利于和平统一的积极因素,宣传“一国两制” | 第37页 |
四、军事上,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台湾,作好防止“台独”和武力促统的充分准备 | 第37-38页 |
五、完善“一国两制”港澳模式,突出港澳示范效应,加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研究 | 第38-39页 |
六、以史为鉴,求同存异,面向未来,努力促进两岸和解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