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

网络交往功能与异化消解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第8-10页
 1.2 网络伦理研究前提及定义第10-11页
  1.2.1 网络伦理研究前提第10页
  1.2.2 网络伦理定义第10-11页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第11-12页
  1.3.1 论文研究意义第11页
  1.3.2 论文研究思路第11页
  1.3.3 论文研究方法第11-12页
2 网络交往一般特征第12-19页
 2.1 网络发展历史第12-14页
 2.2 网络交往功能第14-16页
 2.3 网络交往空间第16-19页
  2.3.1 网络交往空间特性第16页
  2.3.2 虚拟与虚拟社会第16-17页
  2.3.3 交往与网络交往第17-19页
3 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导致的异化现象及其伦理问题第19-27页
 3.1 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导致网络资源使用异化第19-22页
  3.1.1 网络信息资源使用不均衡第19-20页
  3.1.2 网络恶意信息传播猖撅第20页
  3.1.3 网络游戏娱乐功能功利化第20-21页
  3.1.4 网络聊天工具使用色情化第21-22页
 3.2 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导致人性的异化第22-24页
  3.2.1 网络功能设计导致价值观异化第22页
  3.2.2 网络功能设计导致感知异化第22-23页
  3.2.3 网络功能设计导致能力异化第23-24页
  3.2.4 网络功能设计导致社会角色异化第24页
 3.3 网络交往功能异化引发伦理问题第24-27页
  3.3.1 网络功能异化对完善人格的影响第24-25页
  3.3.2 网络功能异化对社会责任感的消解第25-26页
  3.3.3 网络功能异化对伦理教育的冲击第26-27页
4 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第27-32页
 4.1 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网络用户因素解析第27-29页
  4.1.1 网络用户对传统伦理规范的解构第27-28页
  4.1.2 网络用户欲望的极大扩张第28-29页
 4.2 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网络功能设计”因素解析第29-30页
  4.2.1 网络交往技术本身存在不完备性第29页
  4.2.2 现今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和使用的急功近利第29页
  4.2.3 现今网络交往控制功能的“抗变异”能力不强第29-30页
 4.3 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伦理制约因素解析第30-32页
  4.3.1 网络伦理建设有待加强第30页
  4.3.2 网络伦理与交往功能间差异有待协调第30-31页
  4.3.3 目前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第31-32页
5 网络伦理问题的防范措施第32-38页
 5.1 从教育方面着手发挥伦理因素的作用第32-33页
  5.1.1 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32-33页
  5.1.2 加强网络功能设计者的伦理教育第33页
  5.1.3 抓好网络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第33页
 5.2 从网络功能设计方面发挥伦理因素的作用第33-35页
  5.2.1 从社会管理角度发挥伦理因素的作用第34页
  5.2.2 从软件设计方面提高网络交往技术的“反异化”能力第34-35页
  5.2.3 从硬件设施方面提高网络交往技术的“反异化”能力第35页
 5.3 从技术评估方面发挥伦理因素作用第35-38页
  5.3.1 重构网络伦理规范第35-36页
  5.3.2 提高技术评估和监督机制在国民意识中的地位第36页
  5.3.3 采纳“民主程序”的技术评估和监督方式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参政党建设研究
下一篇: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与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