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生态伦理的本体特质 | 第9-25页 |
(一) 存在(本体):对世界的终极关怀 | 第10-13页 |
(二) 在者对在的肯定 | 第13-15页 |
(三) 此在对在的肯定 | 第15-20页 |
1、迫于外力的被动肯定 | 第16-18页 |
2、自觉的主动肯定 | 第18-20页 |
(四) 生态伦理通过“此在对在的肯定”使本体论对世界的终极关怀成为可能 | 第20-22页 |
(五) 从环境问题到生态伦理:存在的遗忘与找回 | 第22-25页 |
二、生态伦理现实化的具体途径 | 第25-43页 |
(一) 完善科学技术 | 第25-30页 |
1、科学技术与环境危机没有必然联系 | 第25-27页 |
2、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与合理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 第27-28页 |
3、完善科学技术的措施 | 第28-30页 |
(二) 建立生态经济模式 | 第30-34页 |
1、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 第30-31页 |
2、建立生态经济模式的措施 | 第31-34页 |
(三) 推行生态政治 | 第34-39页 |
1、自然与人类的政治关系 | 第34-36页 |
2、生态政治的涵义 | 第36-37页 |
3、实现生态政治的措施 | 第37-39页 |
(四) 建设生态文明 | 第39-43页 |
1、导致环境问题的观念因素 | 第39-40页 |
2、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 第40-43页 |
三、人性完善是生态伦理现实化的主体条件 | 第43-51页 |
(一) 人性失衡引发环境危机 | 第44-45页 |
1、物质欲望的无限放纵 | 第44-45页 |
2、社会理性的缺失 | 第45页 |
(二) 人性的双重性与生态伦理的可能 | 第45-47页 |
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负有伦理责任的必要前提 | 第46页 |
2、人的社会属性使人对自然讲伦理成为可能 | 第46-47页 |
(三) 伦理走过的历史:人性走向完善的过程 | 第47-51页 |
1、人际伦理 | 第47-48页 |
2、生态伦理 | 第48-49页 |
3、物种伦理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