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病同证理论探讨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18页 |
1 异病同证理论源流 | 第10-12页 |
2 异病同证的临床研究 | 第12-13页 |
3 同证不同症与“同证异治” | 第13-15页 |
4 异病同证的现代实验研究 | 第15-16页 |
5 异病同证指导其他治疗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8-36页 |
1 异病同证的概念 | 第18-23页 |
·病的概念 | 第18页 |
·证的概念 | 第18-20页 |
·“证”字的沿革 | 第18-19页 |
·证的涵义沿革 | 第19-20页 |
·异病同证与同病异证 | 第20页 |
·辨证论治 | 第20-21页 |
·辨证与辨病 | 第21-23页 |
2 异病同证的理论渊源——整体观念 | 第23-28页 |
·精气学说与异病同证 | 第23-26页 |
·精为人体构成本原 | 第23-24页 |
·气为人体信息中介 | 第24-25页 |
·人与自然、社会相通 | 第25-26页 |
·五行学说与异病同证 | 第26-28页 |
·本行相传异病同证 | 第26-27页 |
·母子相及异病同证 | 第27-28页 |
·五行乘侮异病同证 | 第28页 |
3 异病同证的形成基础——体质 | 第28-33页 |
·体质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和耐受性 | 第29-30页 |
·体质决定着个体发病的证候类型 | 第30-33页 |
4 异病同证的三维立体结构 | 第33-36页 |
·同病异证 | 第33-34页 |
·异病同证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详细摘要 | 第4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