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拉霉素生产菌诱变育种及发酵工艺优化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 ·阿维拉霉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8-10页 |
| ·阿维拉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0-11页 |
| ·阿维拉霉素的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 ·抑菌机制 | 第11-12页 |
| ·促生长机制 | 第12页 |
| ·阿维拉霉素的抗药性 | 第12页 |
| ·阿维拉霉素菌种选育 | 第12-15页 |
| ·自然随机选育 | 第12-13页 |
| ·诱变育种 | 第13-14页 |
| ·杂交育种 | 第14页 |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4-15页 |
| ·阿维拉霉素的发酵工艺 | 第15-17页 |
| ·碳源对阿维拉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5页 |
| ·氮源对阿维拉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5-16页 |
| ·无机盐对阿维拉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6页 |
| ·L-val 及类似物对阿维拉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6页 |
| ·溶氧水平对阿维拉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6-17页 |
| ·pH 对阿维拉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 ·温度对阿维拉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 ·阿维拉霉素的应用及市场 | 第17-20页 |
| ·阿维拉霉素对禽畜的促生长作用 | 第17-18页 |
| ·阿维拉霉素的促生长优点 | 第18-19页 |
| ·阿维拉霉素的市场情况 | 第19-2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的诱变及筛选 | 第21-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 ·菌种与培养基 | 第22-23页 |
| ·培养方法 | 第23-24页 |
| ·诱变处理 | 第24页 |
| ·初筛与复筛 | 第24-25页 |
| ·平板连续传代 | 第25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5-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28-29页 |
| ·NTG 诱变 | 第29-30页 |
| ·高产菌株的稳定性 | 第30-31页 |
| ·制种工艺对阿维拉霉素的影响 | 第3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阿维拉霉素发酵工艺优化 | 第36-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 ·菌种与培养基 | 第37页 |
| ·种子制备 | 第37页 |
| ·摇瓶发酵工艺 | 第37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7-39页 |
| ·培养方法 | 第39-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60页 |
| ·葡萄糖浓度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41页 |
| ·补糖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41-45页 |
| ·种子罐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5-48页 |
| ·种龄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48-51页 |
| ·接种量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初始pH 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52页 |
| ·补糖策略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 ·过程pH 对发酵生产阿维拉霉素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氯化钙补加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 ·L-缬氨酸补加对发酵生产阿维拉霉素的影响 | 第56-58页 |
| ·溶氧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20T 发酵罐放大验证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