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对照表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2.观察对象 | 第19-20页 |
2.1 病例来源以及样本量估计 | 第19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2.1.2 样本量估计 | 第19页 |
2.1.3 随机分组 | 第19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9-20页 |
2.4 剔除标准 | 第20页 |
2.5 脱落标准 | 第20页 |
3.研究设计 | 第20-21页 |
3.1 实验方案 | 第20-21页 |
3.1.1 随机抽样 | 第20页 |
3.1.2 西药治疗 | 第20页 |
3.1.3 中药治疗 | 第20-21页 |
3.1.4 降压按摩操干预方法 | 第21页 |
4.观察时间 | 第21页 |
4.1 基本资料 | 第21页 |
4.2 疗效性指标 | 第21页 |
5.疗效观察方法 | 第21-22页 |
5.1 治疗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同期患者分别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 | 第21页 |
5.2 生活质量 | 第21-22页 |
5.3 中医证候 | 第22页 |
5.4 血压测量记录方法 | 第22页 |
5.4.1 诊室血压 | 第22页 |
5.4.2 自测血压或家庭血压 | 第22页 |
5.5 实验室指标采集方法 | 第22页 |
6.评价标准及统计方法 | 第22-25页 |
6.1 降压疗效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第23页 |
6.3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6.4 中西医诊断标准 | 第24页 |
6.4.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4页 |
6.4.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4页 |
6.5 实验室指标正常参考值 | 第24页 |
6.6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7.试验数据和结果 | 第25-48页 |
7.1 基本资料情况 | 第25-27页 |
7.1.1 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比比较 | 第25页 |
7.1.2 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比较 | 第25-26页 |
7.1.3 治疗组和对照组 BMI 比较 | 第26页 |
7.1.4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比较 | 第26页 |
7.1.5 两组嗜盐、吸烟、饮酒、血脂及西药使用等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7.2 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 第27-29页 |
7.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7-28页 |
7.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8-29页 |
7.3 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 第29-34页 |
7.3.1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积分变化比较 | 第29页 |
7.3.2 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变化 | 第29-32页 |
7.3.3 两组治疗前的生活质量积分 | 第32页 |
7.3.4 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积分 | 第32-34页 |
7.4 血压测量结果 | 第34-43页 |
7.4.1 诊室血压 | 第34-38页 |
7.4.2 自测血压 | 第38-42页 |
7.4.3 诊室与自测血压的比较 | 第42-43页 |
7.4.4 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ABPM)比较 | 第43页 |
7.5 实验室指标 | 第43-48页 |
7.5.1 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 第43-45页 |
7.5.2 两组的胱抑素-C (Cys-C)比较 | 第45-46页 |
7.5.3 两组的一氧化氮(NO)比较 | 第46-48页 |
8.分析和讨论 | 第48-52页 |
8.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8-49页 |
8.2 中医辨证分型 | 第49页 |
8.3 中医证候疗效 | 第49-50页 |
8.4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第50页 |
8.5 血压疗效情况 | 第50页 |
8.6 实验室指标情况 | 第50-51页 |
8.6.1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情况 | 第50-51页 |
8.6.2 血清胱抑素-C情况 | 第51页 |
8.6.3 一氧化氮(NO)情况 | 第51页 |
8.7 结语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1 :高血压保健按摩操操作规范 | 第58-61页 |
附录2 :文献综述 中医养生功法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 第6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3 :CRF表 | 第70-85页 |
附录4 :自测血压对照表 | 第85-86页 |
附录5 :自测血压记录表 | 第86-87页 |
附录6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