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出版事业论文--组织和管理论文

出版社知识共享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引言第7-11页
 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9页
 2. 研究内容第9-10页
 3. 研究方法第10页
 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框架第10-11页
第一部分 知识共享的理论框架第11-17页
   ·知识第11-13页
     ·知识的涵义第11页
     ·知识的特性第11-12页
     ·知识的分类第12-13页
   ·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第13-17页
     ·知识管理概念第13页
     ·知识共享的内涵第13-14页
     ·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第14-15页
     ·知识共享机制第15-17页
第二部分 出版社引入知识共享理论的可行性第17-24页
   ·出版社是知识型企业第17-18页
   ·出版社自身性质决定实施知识共享的必然性第18-21页
     ·出版工作是社会知识传播共享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第18-19页
     ·实施知识共享是出版社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第19-20页
     ·解决出版社知识的分散性和利用的矛盾第20-21页
     ·出版集团资源整合的需要第21页
   ·出版社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能性第21-24页
     ·从知识型企业外部因素来看出版社实施知识共享的可能性第21-22页
     ·从员工的知识共享博弈来看出版社实施知识共享的可能性第22页
     ·出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出版社知识共享的可能性第22-23页
     ·从出版数字化发展看出版社实施知识共享的可能性第23-24页
第三部分 出版社知识共享过程及障碍第24-39页
   ·出版社知识共享的知识第24-28页
     ·显性知识第24-25页
     ·隐性知识第25页
     ·出版社知识共享过程第25-28页
   ·出版社知识共享的障碍第28-39页
     ·知识形态本身造成的共享障碍第28-29页
     ·知识拥有者共享的主观障碍第29-30页
     ·知识接受者共享的主观障碍第30-31页
     ·出版社组织结构障碍第31-32页
     ·管理体制障碍第32-34页
     ·文化障碍第34-36页
     ·能力障碍第36-37页
     ·技术渠道障碍第37-38页
     ·知识共享效益难以测评第38-39页
第四部分 出版社知识共享机制的技术层面设计第39-55页
   ·出版社知识共享技术系统的总体结构第39-40页
   ·界面层第40-42页
   ·访问与身份验证层第42页
   ·应用层第42-49页
     ·出版社知识地图第42-44页
     ·出版社群件系统第44-45页
     ·出版社 Email系统第45-46页
     ·出版社的第46-47页
     ·出版社 Blog第47-48页
     ·出版社的即时通讯第48-49页
   ·传输层第49-51页
     ·Intranet的特点第49-50页
     ·出版社内部网的实现第50-51页
   ·存储层第51-55页
     ·出版社的知识库第51-53页
     ·FTP技术第53-55页
第五部分 出版社知识共享机制的组织管理层面构建第55-69页
   ·通过出版社组织结构改革实现知识共享第55-59页
     ·出版社组织结构扁平化第55-57页
     ·出版社组织结构柔性化第57-59页
     ·出版社非正式团队建设与知识共享第59页
   ·促进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源政策第59-62页
     ·知识员工的任用策略第59-61页
     ·聘用和培训善于知识共享的员工第61页
     ·设立促进知识共享的CKO第61-62页
   ·员工知识共享的激励政策第62-67页
     ·出版社知识评测第62-64页
     ·出版社知识共享的激励第64-67页
   ·保护出版社知识产权第67-69页
第六部分 出版社知识共享机制的文化层面培育第69-79页
   ·从“囚徒困境”看塑造知识共享文化的必要性第69-71页
   ·出版社知识共享文化的内涵第71-72页
   ·出版社知识共享文化的特征第72-73页
   ·出版社知识共享文化的培育第73-79页
     ·健全制度文化,由上至下推动知识共享第73-74页
     ·完善内部知识网络,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第74页
     ·加强出版社知识交流活动,促成自觉的共享行为第74-77页
     ·培育知识共享的价值观第77-79页
结束语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综述第85-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干细胞和新生大鼠Corti氏器组织联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以陕西省部分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