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司法适用中若干实务问题研究--兼谈对刑法第三百一十八条的理解与适用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导言第8页
第一章 我国关于偷越国(边)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及刑罚适用第8-14页
 第一节 我国偷越国(边)境犯罪的现状分析第8-11页
  一、我国偷越国(边)境活动的现状第8-9页
  二、我国偷越国(边)境活动的成因分析第9-10页
  三、当前我国偷越国(边)境活动的新动向第10-11页
 第二节 我国刑法关于惩治偷越国(边)境犯罪的立法渊源第11-14页
  一、1979年《刑法》的相关规定第11-12页
  二、人大常委会《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第12-13页
  三、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第13-14页
第二章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犯罪构成第14-23页
 第一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客体第15-16页
 第二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客观要件第16-21页
  一、“偷越”行为性质的认定第16-17页
  二、“组织”行为性质的认定第17-21页
 第三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犯罪主体第21-22页
 第四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主观要件第22-23页
第三章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罪数形态第23-27页
 第一节 现行刑法典相关规定的立法渊源第23页
 第二节 司法实践对相关罪数形态问题的思考第23-27页
  一、对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组织者重伤、死亡的认定第24-25页
  二、对于实施本罪又非法拘禁被组织者或者妨害检查人员执行公务的认定第25-26页
  三、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法定数罪并罚情形第26-27页
第四章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第27-34页
 第一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预备形态第28-29页
 第二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未遂形态第29-32页
  一、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同理解第29-31页
  二、本罪的未遂状态应分段认定较为合理第31-32页
 第三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中止形态第32-34页
  一、单个行为人成立本罪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第32-34页
  二、共同犯罪中成立本罪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第34页
第五章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共同犯罪形态第34-38页
 第一节 对本罪组织犯的认定第34-35页
 第二节 对本罪实行犯的认定第35-36页
 第三节 对本罪帮助犯的认定第36-37页
 第四节 对本罪教唆犯的认定第37-38页
第六章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第38-46页
 第一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界定第38-40页
  一、两罪的基本异同第39页
  二、司法实践中就两罪的区分出现的新问题第39-40页
 第二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偷越国(边)境罪的界定第40-43页
  一、两罪的基本差异第41页
  二、司法实践中对于两罪的辨别第41-43页
 第三节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骗取出境证件罪的界定第43-46页
  一、两罪的主要异同点第43-44页
  二、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界定两罪的关系第44-46页
结束语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汉话题结构对比研究与汉语话题结构在汉英翻译中的对策
下一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动因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