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缩略词表 | 第4-5页 |
目次页 | 第5-8页 |
引言 | 第8页 |
第一部分: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研究进展 | 第8-34页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8-10页 |
·中医对SANFH病名的认识 | 第8-9页 |
·中医对SANFH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9-10页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0-16页 |
·发病机制 | 第10-15页 |
·脂质代谢紊乱学说 | 第10页 |
·骨质疏松学说 | 第10-11页 |
·血液高粘滞状态学说 | 第11页 |
·血管内凝血学说 | 第11-14页 |
·股骨头血管内凝血 | 第11-12页 |
·SANFH股骨头血管内凝血的组织学研究 | 第12页 |
·SANFH血管内凝血的血液学研究 | 第12-14页 |
·内皮素的作用 | 第12-13页 |
·一氧化氮的作用 | 第13-14页 |
·静脉内瘀滞,引起的骨内高压学说 | 第14页 |
·免疫复合物抗体沉积引起动脉血管炎 | 第14页 |
·微血管损伤学说 | 第14-15页 |
·股骨头血液灌注量下降 | 第15页 |
·股骨头坏死的修复能力 | 第15-16页 |
·遗传因素 | 第16页 |
3 实验研究 | 第16-19页 |
·动物模型制备 | 第16-17页 |
·药物防治 | 第17-19页 |
·降脂药物 | 第17页 |
·细胞调节因子 | 第17-18页 |
·抗凝药物 | 第18页 |
·活血化瘀中药 | 第18页 |
·中药复方 | 第18-19页 |
4 早期诊断 | 第19-21页 |
·病史 | 第19页 |
·临床表现 | 第19页 |
·辅助检查 | 第19-21页 |
·X片诊断技术 | 第19-20页 |
·CT | 第20页 |
·MRI | 第20页 |
·ECT | 第20-21页 |
5 治疗现状 | 第21-31页 |
·SANFH的治疗原则 | 第21页 |
·中医治疗 | 第21-24页 |
·辨证论治 | 第21-22页 |
·分期论治 | 第22页 |
·单方、验方 | 第22-24页 |
·西医治疗 | 第24-30页 |
·非手术疗法 | 第24-25页 |
·避免负重 | 第24页 |
·药物治疗 | 第24页 |
·物理疗法 | 第24-25页 |
·手术疗法 | 第25-30页 |
·髓芯减压术 | 第25-26页 |
·单纯髓芯减压 | 第25页 |
·髓芯减压加骨移植术 | 第25-26页 |
·血管束或带血运的骨或骨膜移植术 | 第26-27页 |
·血管束植入术 | 第26页 |
·带血运的骨移植术 | 第26页 |
·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 | 第26-27页 |
·带血运的骨膜移植术 | 第27页 |
·经股骨头开瓣植骨术 | 第27页 |
·截骨术 | 第27-28页 |
·髋关节融合术 | 第28页 |
·骨水泥或其它材料填塞术 | 第28-29页 |
·表面置换术 | 第29页 |
·人工关节置换术 | 第29-30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30-31页 |
·介入治疗 | 第30-31页 |
·姑息性手术加中药 | 第31页 |
6 体会与讨论 | 第31-33页 |
·中西医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 第31-32页 |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对本病辨证论治、分期论治 | 第32页 |
·关于本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 | 第32页 |
·关于早期诊断的问题 | 第32-33页 |
·关于本病中医药防治思路的问题 | 第33页 |
·关于本病疗效评价的问题 | 第33页 |
7 展望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培元通痹法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36例报告 | 第34-42页 |
概述 | 第34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34-36页 |
·诊断标准 | 第34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4页 |
·分期标准 | 第34页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 | 第34页 |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排除标准 | 第34-35页 |
·一般资料 | 第35页 |
·病例来源 | 第35页 |
·临床资料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基础治疗 | 第35页 |
·中药内治 | 第35-36页 |
·中药外敷 | 第36页 |
2 结果 | 第36-38页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6-37页 |
·临床评价标准 | 第36-37页 |
·X线检查疗效判断标准 | 第37页 |
·治疗结果 | 第37-38页 |
·证候疗效判定 | 第37页 |
·X线征象变化 | 第37-38页 |
·安全性观测结果 | 第38页 |
3 结论 | 第38页 |
4 体会与讨论 | 第38-41页 |
·治疗思路 | 第38-39页 |
·治病求本,首重气血 | 第38页 |
·温通为主,重调气机 | 第38-39页 |
·整体调治,兼护脾胃 | 第39页 |
·用药分析 | 第39-40页 |
·本疗法的现代思考 | 第40页 |
·早期治疗 | 第40页 |
·培元通痹法的疗效 | 第40-41页 |
·关于本病的个体差异 | 第41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附表 | 第51-52页 |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附件二:声明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