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地衣芽孢杆菌的概述 | 第13页 |
2. 地衣芽孢杆菌拮抗物质产生的多样性 | 第13-15页 |
2.1 肽类抗生素 | 第13-14页 |
2.2 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14页 |
2.3 细菌素 | 第14-15页 |
2.4 溶菌酶 | 第15页 |
2.5 其他小分子拮抗物质 | 第15页 |
3. 细菌素的概念和分类 | 第15-17页 |
4. 细菌素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4.1 大肠杆菌素 | 第17-18页 |
4.2 乳酸链球菌素 | 第18-21页 |
5. 细菌素在食品防腐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5.1 影响细菌素在食品方面应用效率的因素 | 第21-22页 |
5.2 增强细菌素在食品防腐方面应用效率的方法 | 第22页 |
6. 乳酸链球菌素(Nisin)与其他物质的协同作用 | 第22-26页 |
6.1 研究协同抑菌作用的方法 | 第22-24页 |
6.1.1 棋盘稀释法 | 第23页 |
6.1.2 杀菌时间曲线试验 | 第23页 |
6.1.3 Epsilometer(Etest) | 第23-24页 |
6.1.4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第24页 |
6.2 Nisin的增效物质研究 | 第24-26页 |
6.2.1 化学物质 | 第24-25页 |
6.2.2 天然提取物 | 第25-26页 |
6.2.2.1 从植物中提取 | 第25页 |
6.2.2.2 从动物中提取 | 第25-26页 |
6.2.2.3 从微生物中提取 | 第26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地衣芽孢杆菌ZJU12所产细菌素的产生、部分理化性质和纯化研究 | 第27-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1.1 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27页 |
1.2 细菌素拮抗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1.3 地衣芽孢杆菌ZJU12成长曲线和细菌素生成曲线的研究 | 第28页 |
1.4 细菌素拮抗活力的定量测定 | 第28页 |
1.5 去菌液稳定性测定 | 第28-29页 |
1.5.1 蛋白酶作用测定 | 第28页 |
1.5.2 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28页 |
1.5.3 酸碱稳定性测定 | 第28-29页 |
1.6 细菌素的部分纯化 | 第29-30页 |
1.6.1 硫酸按沉淀 | 第29页 |
1.6.2 DEAE-52离子交换色谱 | 第29页 |
1.6.3 Superdex 75凝胶过滤色谱 | 第29页 |
1.6.4 Tricine-SDS-PAGE分析 | 第29页 |
1.6.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9-30页 |
1.7 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0页 |
1.8 拮抗粗提物急性毒理的测定 | 第3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0-38页 |
2.1 地衣芽孢杆菌ZJU12培养的去菌液的拮抗谱 | 第30-32页 |
2.2 地衣芽孢杆菌ZJU12成长曲线和细菌素生成曲线的研究 | 第32页 |
2.3 细菌素拮抗活力的定量测定 | 第32页 |
2.4 去菌液稳定性测定 | 第32-33页 |
2.5 细菌素的纯化 | 第33-37页 |
2.5.1 硫酸铵沉淀 | 第33-34页 |
2.5.2 DEAE-52离子交换色谱 | 第34-35页 |
2.5.3 Superdex75凝胶过滤色谱 | 第35页 |
2.5.4 Tricine-SDS-PAGE分析 | 第35-36页 |
2.5.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6-37页 |
2.5.6 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7页 |
2.6 拮抗粗提物急性毒理的测定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乳酸链球菌素和地衣芽孢杆菌ZJU12去菌液的协同杀菌/抑菌作用 | 第40-4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1.1 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40页 |
1.2 地衣芽孢杆菌ZJU12去菌液的制备及其拮抗活力的定量测定 | 第40页 |
1.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0-41页 |
1.4 棋盘法 | 第41页 |
1.5 杀菌时间法作用 | 第41页 |
1.6 统计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 | 第41-44页 |
2.1 地衣芽孢杆菌ZJU12去菌液拮抗活力的定量测定 | 第41-42页 |
2.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2页 |
2.3 棋盘法 | 第42-43页 |
2.4 杀菌时间法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地衣芽孢杆菌ZJU12所产细菌素的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46-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9页 |
1.1 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46页 |
1.2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46页 |
1.3 抗原抗体反应分析 | 第46-47页 |
1.3.1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46页 |
1.3.2 利用拮抗作用分析抗原抗体反应 | 第46-47页 |
1.4 Western杂交 | 第47-48页 |
1.5 地衣芽孢杆菌ZJU12的质粒提取 | 第48页 |
1.6 基因组 DNA文库的构建 | 第48页 |
1.7 基因组 DNA文库的筛选 | 第48页 |
1.7.1 利用拮抗作用筛选文库 | 第48页 |
1.7.2 利用多克隆抗体探针筛选阳性克隆 | 第48页 |
1.8 乳酸链球菌和地衣芽孢杆菌ZJU12的共培养 | 第48页 |
1.9 ZJU12菌株NisI类似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 | 第48-49页 |
2. 结果 | 第49-53页 |
2.1 抗原抗体反应分析 | 第49-50页 |
2.1.1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49-50页 |
2.2.2 利用拮抗作用分析抗原抗体反应 | 第50页 |
2.3 Western杂交 | 第50页 |
2.4 地衣芽孢杆菌ZJU12的质粒提取 | 第50-51页 |
2.5 基因组DNA文库的筛选 | 第51-52页 |
2.5.1 利用拮抗作用筛选文库 | 第51页 |
2.5.2 利用多克隆抗体探针阳性克隆 | 第51-52页 |
2.6 乳酸链球菌和地衣芽孢杆菌ZJU12的共培养 | 第52页 |
2.7 ZJU12菌株NisI类似基因的PCR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第55-56页 |
1. 工作总结 | 第55页 |
2. 工作展望 | 第55-56页 |
附:相关论文和专利申请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