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9-12页 |
·本课题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提出了一种新的动作判据 | 第12页 |
·开发了微机差动保护光纤通信板 | 第12页 |
·完成了一套微机差动保护软件的调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原理 | 第13-19页 |
·保护的动作方程 | 第13页 |
·保护的动作判据 | 第13-15页 |
·外部故障 | 第15-16页 |
·内部故障 | 第16页 |
·保护的动作特性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与其他保护的分析比较 | 第19-29页 |
·引言 | 第19页 |
·动作特性的分析方法 | 第19页 |
·全电流比率制动差动保护 | 第19-20页 |
·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新判据 | 第20-21页 |
·本保护与微机自适应分相方向纵差保护[4 ] 的比较 | 第21-22页 |
·本保护与故障分量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动作特性的比较 | 第22-24页 |
·两种保护判据制动特性的比较 | 第22-23页 |
·两种保护判据幅值特性的比较 | 第23-24页 |
·本保护与故障分量比率制动差动保护耐受过渡电阻能力比较 | 第24-27页 |
·零序方向电流差动保护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仿真分析 | 第29-47页 |
·引言 | 第29页 |
·电磁暂态分析软件 ATP 简介 | 第29页 |
·仿真实现方法 | 第29-30页 |
·220kV 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30-38页 |
·故障分量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0kV 系统故障仿真 | 第31-37页 |
·220kV 系统三种保护判据承受过渡电阻的动作特性 | 第37-38页 |
·500kV 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38-46页 |
·500kV 系统故障仿真 | 第38-44页 |
·500kV 系统3 种保护判据承受过渡电阻的动作特性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故障分量距离保护 | 第47-52页 |
·引言 | 第47页 |
·故障分量距离继电器 | 第47-48页 |
·比幅式故障分量距离继电器的动作特性 | 第48-50页 |
·正方向内部故障 | 第48-49页 |
·反方向外部故障 | 第49-50页 |
·比相式故障分量距离继电器的动作特性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输电线微机光纤纵差保护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第52-59页 |
·光纤纵联差动保护 | 第52页 |
·通信方案 | 第52-53页 |
·通信整体方案构成 | 第52-53页 |
·通信方案实现 | 第53页 |
·通信协议 SDLC | 第53页 |
·数据帧结构 | 第53-54页 |
·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第54-58页 |
·通信系统的硬件工作原理 | 第54-55页 |
·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块 | 第55-58页 |
·CPU 部分 | 第55页 |
·数据采集单元 | 第55-57页 |
·数据存储单元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输电线微机光纤纵差保护系统软件 | 第59-73页 |
·光纤纵差保护系统软件框架 | 第59页 |
·纵差保护软件流程 | 第59-62页 |
·主程序 | 第59-60页 |
·采样中断处理程序 | 第60-61页 |
·故障处理程序 | 第61-62页 |
·串行通信软件 | 第62-71页 |
·数据采集程序 | 第62-64页 |
·数据通信程序 | 第64-70页 |
·初始化 | 第65-68页 |
·SDLC 数据发送过程分析 | 第68-69页 |
·SDLC 数据接收过程分析 | 第69-70页 |
·电流数据采样同步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
附录 光纤纵差保护装置数据采集与通信插件原理图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