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杂散电流的形成、腐蚀机理及判定依据 | 第13-18页 |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与杂散电流 | 第13-14页 |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 | 第13-14页 |
·杂散电流的形成 | 第14页 |
·杂散电流腐蚀机理 | 第14-16页 |
·电化学腐蚀的定义 | 第14页 |
·电化学腐蚀的过程 | 第14-15页 |
·电化学腐蚀的速率 | 第15-16页 |
·金属结构杂散电流腐蚀基本原理 | 第16页 |
·判定杂散电流腐蚀的间接指标 | 第16-18页 |
第3章 杂散电流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18-33页 |
·"走行轨-大地"结构的杂散电流等量数学模型 | 第18-22页 |
·"走行轨-大地"结构的单注入源杂散电流模型 | 第18-20页 |
·"走行轨-大地"结构的多注入源杂散电流模型 | 第20-22页 |
·"走行轨-埋地金属-大地"结构杂散电流等量数学模型 | 第22-26页 |
·"走行轨-埋地金属-大地"结构的单注入源杂散电流模型 | 第22-24页 |
·"走行轨-埋地金属-大地"结构的多注入源杂散电流模型 | 第24-26页 |
·架设排流网时的杂散电流等量数学模型 | 第26-33页 |
·架设排流网的单注入源杂散电流模型 | 第27-29页 |
·架设排流网的多注入源杂散电流模型 | 第29-33页 |
第4章 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及排流装置防护效果分析 | 第33-68页 |
·"走行轨-大地"结构杂散电流等量分布规律 | 第33-39页 |
·机车距线路起点距离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33-36页 |
·走行轨纵向电阻对沿线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大地纵向电阻对沿线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走行轨与大地过渡电导对沿线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走行轨-埋地金属-大地"结构杂散电流等量分布规律 | 第39-49页 |
·机车距线路起点距离对沿线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39-43页 |
·走行轨纵向电阻对沿线杂散电流等各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埋地金属纵向电阻对沿线杂散电流等各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大地纵向电阻对沿线杂散电流等各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走行轨与埋地金属之间过渡电导对沿线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埋地金属与大地之间过渡电导对沿线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考虑预埋排流网时的杂散电流等量的分布规律 | 第49-65页 |
·机车距线路起点的距离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50-54页 |
·走行轨纵向电阻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排流网纵向电阻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埋地金属纵向电阻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大地纵向电阻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走行轨与排流网之间过渡电导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排流网与埋地金属之间过渡电导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62-64页 |
·埋地金属与大地之间过渡电导对杂散电流等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投入排流柜后排流装置的防护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杂散电流等量分布规律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基于实际线路数据的杂散电流分布仿真及计算界面实现 | 第68-78页 |
·走行轨绝缘水平符合规范时的杂散电流等量分布 | 第68-73页 |
·线路上某区段走行轨绝缘水平严重破坏时杂散电流等量的分布 | 第73-74页 |
·实际线路杂散电流泄漏程度及走行轨电位预测结果 | 第74-75页 |
·杂散电流等量计算界面实现 | 第75-78页 |
·实现界面的编程语言介绍 | 第75页 |
·主界面及实现的主要功能 | 第75-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一、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8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1 | 第84-89页 |
附录2 | 第89-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