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及学校管理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双水小学校为例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的实践背景 | 第8-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流动儿童 | 第10页 |
·学习适应性 | 第10页 |
·学习适应性良好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文献法 | 第11页 |
·量表测量法 | 第11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1-12页 |
2. 关于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及功能 | 第12页 |
·学习适应性的测量工具 | 第12-14页 |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 第14页 |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3.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现状研究 | 第15-23页 |
·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 第15-16页 |
·被试取样 | 第15页 |
·研究工具 | 第15页 |
·施测过程 | 第15页 |
·数据处理 | 第15-16页 |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16-21页 |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16页 |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因素差异分析 | 第18-20页 |
·流动儿童各年级段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 第20-21页 |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3页 |
4.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23-31页 |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学校原因 | 第24-26页 |
·学校管理针对性不强 | 第24页 |
·学校课程整合不够 | 第24-25页 |
·评价方式单一 | 第25页 |
·师生关系不和谐 | 第25-26页 |
·同伴关系不稳定 | 第26页 |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家庭原因 | 第26-28页 |
·家庭学习环境较差 | 第26-27页 |
·家长教养方式简单 | 第27-28页 |
·家校未形成合力 | 第28页 |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自身原因 | 第28-30页 |
·学习基础薄弱 | 第28页 |
·学习方法不当 | 第28-29页 |
·方言障碍 | 第29页 |
·自卑心理严重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5. 促进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学校管理对策 | 第31-41页 |
·完善学校管理体系,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 第31-36页 |
·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友好、包容的支持性校园氛围 | 第31-32页 |
·强化习惯养成教育,为学习适应打好基础 | 第32页 |
·搭建教师研训平台,加强学习适应性研究 | 第32-33页 |
·阶段侧重,兼顾性别,提高学习适应培养的针对性 | 第33-34页 |
·开发学习适应校本课程,注重良好心理品质培养 | 第34-35页 |
·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第35-36页 |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36-38页 |
·树立平等教育观,引导流动儿童主动适应学习环境 | 第36-37页 |
·树立正确教师观,做流动儿童成长的引导者 | 第37页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孩子交朋友 | 第37页 |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有效性 | 第37-38页 |
·关注同伴关系,借力群体影响 | 第38页 |
·加强家校协同,提高家长素质 | 第38-40页 |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 第38-39页 |
·提高家长学校质量 | 第39页 |
·拓宽家校合作渠道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结论与反思 | 第41-43页 |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反思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