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能力积累、动态性与集群发展--台州汽摩配与东莞电脑咨讯产业集群比较研究

前言(或本文的缘起)第1-7页
第一章 导论第7-25页
 (一) 如何理解产业集群第7-10页
 (二) 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现状第10-16页
  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第10-11页
  克鲁格曼的“地理经济学”第11-13页
  “社会网络”视角第13-16页
 (三) 一个产业集群的内生演化框架第16-21页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第16-18页
  产业集群的内生演化框架第18-21页
 (四) 双城记:为什么选择台州和东莞?第21-23页
 (五) 本文的结构第23-25页
第二章 台州汽摩配产业集群的历史与演进第25-50页
   ·起点第25-29页
  历史上的产业、文化和技能积淀第25-26页
  计划经济体系起了什么作用?第26-29页
   ·早期的组织和技能基础第29-34页
  集体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第29-31页
  为什么台州企业可以造摩托车和汽车?第31-34页
   ·创新性企业的诞生第34-37页
   ·新企业的衍生和演化第37-42页
  竞争性企业的衍生第37-40页
  互补性企业的衍生第40-42页
   ·开放的系统第42-50页
  集群的动态性第42-47页
  一个“创新的网络”第47-50页
第三章 东莞电脑资讯产业集群的历史与演进第50-69页
   ·起点第50-51页
  东莞籍侨胞的支持第50-51页
   ·早期的组织和技能基础第51-55页
  “三来一补”企业的兴起第52-53页
  “三来一补”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第53-55页
   ·台资企业的“整体移植”第55-63页
  为什么东莞可以造计算机?第55-57页
  台资企业为什么要把制造与组装流程转移到东莞?第57-58页
  产业集群的转移进程第58-63页
   ·封闭的系统第63-69页
  集群的动态性第63-69页
第四章 比较的结论和政策建议第69-73页
   ·比较的结论第69-71页
   ·相关政策建议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后记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林业史研究
下一篇:金融控股公司:一种有效的混业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