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6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土壤地下水污染的严峻现状及危害 | 第15-16页 |
·健康风险分析在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中的引入 | 第16-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RBCA 模式 | 第20-23页 |
·初步评价 | 第21-22页 |
·应急措施 | 第22页 |
·一级评价分析 | 第22页 |
·二级评价分析 | 第22页 |
·三级评价分析 | 第22-23页 |
·修复 | 第23页 |
·监测 | 第2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2章 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健康风险分析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26-42页 |
·健康风险评价 | 第26-29页 |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 | 第27页 |
·暴露评价(Exposure Assessment) | 第27-28页 |
·剂量-效应评价(Dose-Response Assessment) | 第28页 |
·风险表征(Risk Characterization) | 第28-29页 |
·土壤地下水中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衰减 | 第29-35页 |
·垂向自然衰减因子 | 第31-34页 |
·横向自然衰减因子 | 第34-35页 |
·基于健康风险确定污染物的治理目标 | 第35-37页 |
·非饱和区土壤中污染物治理目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地下水中污染物治理目标的确定 | 第36-37页 |
·基于健康风险确定污染物的监测目标 | 第37-38页 |
·大气监测目标的确定 | 第37页 |
·地下水监测目标的确定 | 第37-38页 |
·NAPL 的判断与分析 | 第38-41页 |
·NAPL 判断 | 第38-39页 |
·NAPL 相存在时暴露浓度的计算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健康风险分析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42-58页 |
·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 第42-43页 |
·系统的功能 | 第43-45页 |
·系统界面概述 | 第4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某水源地四氯化碳污染治理健康风险分析评价 | 第58-77页 |
·区域概况 | 第58-60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8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8-60页 |
·污染状况分析 | 第60-64页 |
·污染源及其污染途径 | 第60-62页 |
·四氯化碳污染的空间分布 | 第62-63页 |
·四氯化碳污染的程度 | 第63-64页 |
·健康风险评价 | 第64-72页 |
·评价参数取值 | 第64-67页 |
·典型污染井点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67-70页 |
·区域风险分布评估 | 第70-72页 |
·厂内四氯化碳泄漏点的室外挥发暴露分析 | 第72页 |
·基于健康风险确定治理目标 | 第72-75页 |
·基于单一暴露途径确定治理目标 | 第73页 |
·累积风险调整 | 第73-75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土壤地下水中VOC 的室外挥发因子模型研究 | 第77-95页 |
·非饱和区土壤中VOC 的室外挥发因子模型 | 第77-83页 |
·挥发机理分析 | 第77-79页 |
·挥发因子模型 | 第79-81页 |
·实例分析 | 第81-83页 |
·非饱和区土壤VOC 室外挥发因子模型中的参数影响分析 | 第83-86页 |
·风速的影响 | 第83-84页 |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84页 |
·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污染源顶埋深的影响 | 第85-86页 |
·污染源沿风向长度的影响 | 第86页 |
·地下水中VOC 的室外挥发因子模型 | 第86-90页 |
·挥发机理分析 | 第86-87页 |
·挥发因子模型 | 第87-89页 |
·实例分析 | 第89-90页 |
·地下水VOC 室外挥发因子模型中的参数影响分析 | 第90-94页 |
·风速的影响 | 第91页 |
·毛细带厚度的影响 | 第91-92页 |
·渗流带含水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 第93页 |
·污染源沿风向长度的影响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