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林木远缘杂交育种成就回顾 | 第11-15页 |
| ·果树远缘杂交成就 | 第11-12页 |
| ·针叶树种间杂交成就 | 第12页 |
| ·杨树远缘杂交成就 | 第12-14页 |
| ·其它 | 第14-15页 |
| ·远缘杂交障碍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克服远缘杂交受精前障碍的方法 | 第15页 |
| ·克服远缘杂交受精后障碍的方法 | 第15-16页 |
| ·另类“远缘杂交” | 第16页 |
| ·远缘杂交种的染色体行为变化 | 第16-17页 |
| ·远缘杂交种的鉴定 | 第17-21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17-18页 |
| ·细胞学标记 | 第18页 |
| ·杂交测定 | 第18-19页 |
| ·生化标记 | 第19-20页 |
| ·DNA分子标记 | 第20-21页 |
| ·远缘杂交种的育性研究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2.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3 银白杨与白榆远缘杂交的研究 | 第25-29页 |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 ·杂交组合选配 | 第25-26页 |
| ·材料来源及品质 | 第26页 |
| ·远缘杂交障碍的克服方法 | 第26-2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 ·各个杂交组合的表现 | 第27页 |
| ·未成熟胚的离体培养 | 第27-28页 |
| ·银榆杨现状 | 第28-29页 |
| 4 银白杨×白榆亲子鉴定研究 | 第29-51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29-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 ·结论 | 第29-32页 |
| ·细胞学标记 | 第32-3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 ·杂交测定 | 第36-37页 |
| ·银白杨×白榆亲本和子代AFLP标记研究 | 第37-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5页 |
| ·AFLP标记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 ·银榆杨亲子鉴定结论 | 第50-51页 |
| 5 银榆杨育种利用研究 | 第51-63页 |
| ·银榆杨等树种雄性育性的比较研究 | 第51-5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 ·结果 | 第53-55页 |
| ·银榆杨雌性育性研究 | 第55-6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 ·银榆杨的育种利用价值评价 | 第61-63页 |
| ·银榆杨雄性育性 | 第61-62页 |
| ·银榆杨雌性育性 | 第62页 |
| ·以银榆杨为桥梁树种,进行杨树耐旱等性状的遗传改良 | 第62页 |
|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和杂种鉴定等技术的应用 | 第62-63页 |
| 6 银榆杨的部分田间试验 | 第63-67页 |
| ·银榆杨生长评价 | 第63页 |
| ·银榆杨的繁殖 | 第63-67页 |
| ·材料方法 | 第63-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7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7-70页 |
| 8 致谢 | 第70-71页 |
| 9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10 附录 | 第77-81页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
| ·附录图版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