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2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演进趋势 | 第12-19页 |
·产业的概念、产业结构的含义和基本形态 | 第12-13页 |
·产业的概念 | 第12页 |
·产业结构的含义和基本形态 | 第12-13页 |
·相关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第13-15页 |
·李斯特的产业结构阶段论 | 第13页 |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13页 |
·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H·钱纳里的研究成果 | 第14页 |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 第14-15页 |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 第15-17页 |
·高服务化 | 第15页 |
·重化工业化 | 第15-16页 |
·高加工度化 | 第16页 |
·知识技术集约化 | 第16-17页 |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 第17-19页 |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 | 第17页 |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状况 | 第17页 |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 第17-19页 |
3 重庆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 第19-20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4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 第24-26页 |
·经济全球化的迫切要求 | 第24页 |
·新型工业化的迫切要求 | 第24-25页 |
·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 第25-26页 |
4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第26-30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原则 | 第26-27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 第26-27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 第27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第27-30页 |
·重庆市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第27-28页 |
·重庆市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第28-30页 |
5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主导产业 | 第30-60页 |
·主导产业的界定与选择原则 | 第30-33页 |
·国内外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 | 第30-31页 |
·主导产业的涵义 | 第31-32页 |
·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 | 第32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 | 第33-36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型 | 第36-39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的筛选 | 第39-50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 | 第39-43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候选产业综合评价 | 第44-47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的筛选 | 第47-50页 |
·重庆市主导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50-60页 |
6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 第60-70页 |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60-62页 |
·处理好市场需求约束与资源约束的关系 | 第60页 |
·处理好制止重复建设和鼓励竞争的关系 | 第60-61页 |
·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 第61页 |
·处理好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关系 | 第61-62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 第62-70页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 第62-63页 |
·大力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 | 第63-64页 |
·加快产业循环以促使城乡经济一体化 | 第64-65页 |
·加大资金和技术引进力度并促进民间投资 | 第65-67页 |
·调整产业布局以缩小三大经济区差距 | 第67页 |
·加快军工体制改革以构建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 第67-68页 |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68-70页 |
7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6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