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朊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朊蛋白基因突变的关系 | 第9-28页 |
0 前言 | 第9-10页 |
1 朊蛋白的结构特征 | 第10-18页 |
·朊蛋白的一级结构与朊蛋白的种属特异性 | 第10-12页 |
·朊蛋白的一级结构 | 第10-11页 |
·朊蛋白的种属特异性 | 第11-12页 |
·朊蛋白的二级结构特点 | 第12-15页 |
·PrPC的二级结构特征 | 第12页 |
·PrPSc的二级结构特点 | 第12-13页 |
·PrPC与PrPSc二级结构及性质的比较 | 第13-14页 |
·朊蛋白的构象转变 | 第14页 |
·八肽重复区的二级结构 | 第14页 |
·重组PrP的NMR结构 | 第14-15页 |
·不同理化因素对PrP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15页 |
·MoPrP(89~143)的二级结构特征 | 第15页 |
·朊蛋白的三维结构特征 | 第15-17页 |
·成熟的牛朊蛋白球状结构域 | 第15-16页 |
·BoPrP、HuPrP、MoPrP和SHaPrP球状结构域的比较 | 第16页 |
·仓鼠和小鼠朊蛋白三维结构的比较 | 第16-17页 |
·大肠杆菌表达朊蛋白的三维结构 | 第17页 |
·PrP~(Sc)电子结晶学结构 | 第17-18页 |
·PrP27~30的二维晶体 | 第17页 |
·糖侧链的测定 | 第17页 |
·PrPSc的模型 | 第17-18页 |
2 朊蛋白的功能及性质 | 第18-21页 |
·PrPC的功能 | 第18页 |
·朊蛋白的性质与其致病性间的关系 | 第18-21页 |
·糖基化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18-19页 |
·基因突变与蛋白性质及致病性的关系 | 第19-21页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1-28页 |
第二篇 研究报告 牛朊蛋白3个单氨基酸变异体的原核表达及其包涵体蛋白的变性与复性 | 第28-46页 |
第一章 牛朊蛋白3个单氨基酸变异体的原核表达 | 第28-38页 |
1 前言 | 第28-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材料 | 第29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9页 |
·酶和试剂 | 第29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5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9-30页 |
·目的DNA片段的PCR扩增与回收 | 第30页 |
·pGEX-6p-1质粒DNA和目的DNA片段的酶切与回收 | 第30-31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31-33页 |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和条件优化 | 第33页 |
·表达产物的鉴定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重组PrP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35-36页 |
·重组菌诱导表达优化条件 | 第36-37页 |
·表达产物的检测 | 第37页 |
·SDS-PADE分析 | 第37页 |
·免疫印迹分析 | 第37页 |
4 讨论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原核表达包涵体蛋白的变性与复性 | 第38-46页 |
1 前言 | 第38-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菌株 | 第39页 |
·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其他材料 | 第39-40页 |
·方法 | 第40-42页 |
·原核表达包涵体蛋白的提取与裂解 | 第40-41页 |
·变性蛋白的复性 | 第41页 |
·复性产物的纯化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重组菌表达目的蛋白及其表达量鉴定 | 第42-43页 |
·包涵体释放与提纯的鉴定 | 第43页 |
·包涵体裂解物的鉴定 | 第43页 |
·复性产物和纯化产物的鉴定 | 第43-45页 |
·SDS-PAGE鉴定 | 第43-44页 |
·Westernblotting鉴定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包涵体蛋白的收集和提纯 | 第45页 |
·包涵体蛋白的变性 | 第45页 |
·变性蛋白的复性 | 第45-46页 |
·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缩写词英汉对照表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