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定价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相关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1.1 产业组织理论与SCP分析框架 | 第10-14页 |
1.1.1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 第10-11页 |
1.1.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 第11页 |
1.1.3 产业组织的SCP分析框架 | 第11-13页 |
1.1.4 政府规制 | 第13-14页 |
1.2 其他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1.2.1 制度与新制度经济学 | 第14页 |
1.2.2 制度的功能 | 第14-15页 |
1.2.3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第15-16页 |
1.2.4 信息不对称 | 第16-18页 |
药品、药品市场与药品定价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8-28页 |
2.1 药品及药品市场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2 药品的特性 | 第18-19页 |
2.3 药品的需求特性 | 第19-21页 |
2.3.1 绝大部分药品需求明确 | 第19-20页 |
2.3.2 绝大部分药品的需求无法人为创造 | 第20页 |
2.3.3 药品的需求价格缺乏弹性 | 第20-21页 |
2.3.4 药品需求的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 | 第21页 |
2.4 药品市场的行为主体 | 第21页 |
2.5 药品定价的基本方法 | 第21-24页 |
2.5.1 成本加成定价法 | 第22页 |
2.5.2 边际贡献定价法 | 第22页 |
2.5.3 理解值定价法 | 第22页 |
2.5.4 流行水准定价法 | 第22-23页 |
2.5.5 差别定价法 | 第23页 |
2.5.6 渗透定价 | 第23页 |
2.5.7 “撤脂定价” | 第23-24页 |
2.6 药品定价制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6.1 制度需求方面的相关性因素 | 第24-25页 |
2.6.2 制度供给方面的相关性因素 | 第25-26页 |
2.7 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2.8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药品定价制度比较研究 | 第28-37页 |
3.1 美国的自由定价体系 | 第28-29页 |
3.2 英国最高限价定价体系 | 第29-30页 |
3.3 法国的偿付标准定价体系 | 第30-31页 |
3.4 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参考价格体系 | 第31-32页 |
3.5 澳大利亚的经济学评价体系 | 第32-33页 |
3.6 五种制度体系的比较分析 | 第33-37页 |
我国药品定价制度的发展阶段概述 | 第37-40页 |
4.1 折扣率和差率管理 | 第37-38页 |
4.2 零售价格管理 | 第38页 |
4.3 有限制的市场定价管理 | 第38-39页 |
4.4 差价招标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我国药品市场现状与药品定价制度分析 | 第40-49页 |
5.1 我国药品市场的结构现状 | 第40-42页 |
5.1.1 制药企业 | 第40-41页 |
5.1.2 医药商业企业 | 第41-42页 |
5.1.3 医疗机构 | 第42页 |
5.2 我国药品定价制度分析 | 第42-49页 |
5.2.1 我国药品市场主体的行为特点 | 第42-43页 |
5.2.2 我国药品市场的绩效分析 | 第43-45页 |
5.2.3 我国药品定价制度的特点 | 第45-49页 |
我国药品定价制度改革建议 | 第49-53页 |
6.1 调整医药市场结构 | 第49页 |
6.2 规范医药市场行为 | 第49-53页 |
6.2.1 直接管理药品价格 | 第50页 |
6.2.2 扩大制度管理范围 | 第50-51页 |
6.2.3 完善科学定价体系 | 第51-52页 |
6.2.4 强化新药价格管理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6页 |
注释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