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稻瘟菌T—DNA插入的突变表型分析和插入位点定位

1 前言第1-23页
   ·稻瘟菌是研究丝状病原真菌分子遗传学的模式菌株第11-12页
   ·稻瘟菌附着胞形成机理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第12-14页
     ·稻瘟菌侵染过程第12-13页
     ·稻瘟菌附着胞形成的机理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第13-14页
   ·附着胞分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第14-20页
     ·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第15页
     ·分生孢子形态和产量相关基因第15-16页
     ·稻瘟菌识别寄主表面的基因和信号传导途径第16-20页
       ·感知物体表面理化特征的基因第16-17页
       ·信号传导途径第17-20页
         ·环腺苷酸(cAMP)途径第17-18页
         ·MAP激酶途径第18-19页
         ·其他信号途径第19-20页
   ·T-DNA在构建突变体库中的作用第20-21页
     ·T-DNA插入技术及其特点第20-21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转化第21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5页
   ·实验材料第23-24页
     ·稻瘟菌第23页
     ·水稻品种第23页
     ·菌种和质粒第23页
     ·酶和生化试剂第23页
     ·微孔滤膜第23页
     ·培养基第23-24页
   ·实验方法第24-35页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转化体系的建立第24-25页
       ·稻瘟菌孢子的培养第24页
       ·农杆菌的诱导培养第24页
       ·稻瘟菌和农杆菌的共培养第24页
       ·稻瘟菌转化体的筛选和分离纯化第24-25页
       ·菌种保藏第25页
     ·致病相关突变体筛选及分子检测第25-28页
       ·分生孢子的光照产孢培养第25页
       ·育苗和接种方法第25页
       ·调查和记载第25-26页
       ·稻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第26-27页
       ·质粒pBHt2的提取及检测第27-28页
       ·T-DNA插入的分子检测第28页
     ·突变体的生物学表型观察及遗传分析第28-29页
       ·突变体的交配型鉴定及其分析第28页
       ·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第28-29页
         ·菌落生长及形态的观察第29页
         ·分生孢子形态及产孢量的比较第29页
         ·突变体侵染时附着胞的形态观察第29页
     ·侵入寄主相关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的扩增及分析第29-35页
       ·TAIL-PCR扩增第29-31页
       ·TAIL-PCR扩增产物回收第31-32页
       ·TAIL-PCR产物的克隆第32-34页
         ·TAIL-PCR产物和载体的连接第32页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第32-33页
         ·重组质粒的PCR法鉴定第33-34页
       ·TAIL-PCR产物的测序和分析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54页
   ·T-DNA插入突变转化效率第35页
   ·T-DNA插入突变体田间致病性测定结果第35-37页
   ·稻瘟菌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第37页
   ·T-DNA插入的PCR检测第37-38页
   ·突变体有性世代形成能力第38-39页
   ·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第39-44页
   ·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扩增和分析第44-54页
     ·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扩增第44-46页
     ·TAIL-PCR产物的克隆第46页
     ·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的序列分析第46-54页
4 讨论第54-58页
   ·关于稻瘟菌的遗传转化效率和突变体库构建问题第54-55页
   ·关于T-DNA的插入问题第55页
   ·关于突变体的表型效应问题第55-56页
   ·突变体有性世代形成能力第56页
   ·TAIL-PCR技术第56-58页
5 结论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58-59页
   ·结论第58页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附录 突变体测序比对结果第67-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合作式”教研模式研究
下一篇:塔中地区火山岩形成分布和油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