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 第9-12页 |
1.2.1 生物特征识别的种类 | 第9-11页 |
1.2.2 虹膜识别技术 | 第11-12页 |
1.3 虹膜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简介 | 第14-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虹膜识别系统总体方案 | 第18-22页 |
2.1 虹膜识别原理 | 第18页 |
2.2 基于 DSP的虹膜识别系统构成 | 第18-21页 |
2.2.1 虹膜识别系统的采集部分 | 第19-20页 |
2.2.2 虹膜识别系统的识别部分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基于 DSP的虹膜识别部分硬件设计 | 第22-38页 |
3.1 TMS320C6000系列 DSP特性 | 第22-24页 |
3.2 外部扩展存储器设计 | 第24-25页 |
3.2.1 SDRAM的扩展 | 第24-25页 |
3.2.2 FLASH的扩展 | 第25页 |
3.3 视频输入接口 | 第25-26页 |
3.4 视频缓冲接口 | 第26-27页 |
3.5 RS232串行接口 | 第27-31页 |
3.5.1 RS232串行接口扩展的方案 | 第27-28页 |
3.5.2 DSP的多通道缓冲串口及 SPI接口协议 | 第28-29页 |
3.5.3 MAX3111E通用异步收发器 | 第29-31页 |
3.6 USB总线接口 | 第31-36页 |
3.6.1 USB接口芯片的选择 | 第31页 |
3.6.2 PDIUSBD12简介 | 第31-34页 |
3.6.3 USB接口的硬件设计电路 | 第34-36页 |
3.7 系统逻辑产生模块 | 第36-37页 |
3.7.1 CPLD芯片简介 | 第36页 |
3.7.2 图像的数据采集逻辑实现 | 第36-3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 OSP的虹膜识别系统软件设计 | 第38-76页 |
4.1 基于 DSP的虹膜识别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第38-39页 |
4.2 系统初始化模块 | 第39-47页 |
4.2.1 SAA7111A的初始化 | 第39-44页 |
4.2.2 系统存储器接口初始化 | 第44-47页 |
4.3 数据传输控制模块 | 第47-52页 |
4.3.1 扩展的直接存储器访问(EDMA) | 第47-51页 |
4.3.2 快速的直接存储器访问(QDMA) | 第51-52页 |
4.4 DSP程序引导加载模块 | 第52-56页 |
4.4.1 DSP引导方式选择 | 第52-53页 |
4.4.2 C6711ROM引导模式实现 | 第53-56页 |
4.5 通讯模块 | 第56-73页 |
4.5.1 基于DSP的异步通讯软件的设计 | 第57-59页 |
4.5.2 USB的固件编程与驱动程序开发 | 第59-73页 |
4.6 中断程序的编制 | 第73-75页 |
4.6.1 中断类型和中断信号 | 第73-74页 |
4.6.2 中断服务表和中断程序的编写 | 第74-7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虹膜图像质量的分析 | 第76-87页 |
5.1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 第76页 |
5.2 虹膜图像序列质量评价的实现与分析 | 第76-86页 |
5.2.1 当前虹膜图像序列质量评价方法 | 第77-79页 |
5.2.2 一种客观的虹膜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79-82页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