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2页 |
附: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概论以人为本及城市广场 | 第12-21页 |
·“以人为本”的概念 | 第12-14页 |
·“以人为本”的定义 | 第12页 |
·“以人为本”的意义 | 第12-13页 |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 第13页 |
·“以人为本”在城市广场建设中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城市广场的概念 | 第14-19页 |
·城市广场所属的概念范畴 | 第14-16页 |
·广场概念的溯源和定义 | 第16-18页 |
·城市广场的分类 | 第18-19页 |
·城市广场在本文中的研究范围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城市广场中的实体构成要素—人及物质环境的研究 | 第21-33页 |
·城市广场设计中的主体要素—人的行为心理研究 | 第21-24页 |
·个人空间与领域空间 | 第21-22页 |
·私密性与公共性 | 第22-23页 |
·人的几种天性 | 第23-24页 |
·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客体要素 | 第24-32页 |
·自然要素 | 第24-28页 |
·广场的人工要素 | 第28-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要素—物质空间和隐性空间的研究 | 第33-48页 |
·城市广场中的显性空间—物质层面的研究 | 第33-43页 |
·城市广场的规模和形态 | 第33-36页 |
·城市广场亚空间的形态及组合 | 第36-38页 |
·城市广场小空间的形态及尺度 | 第38-43页 |
·城市广场的隐性空间—文化层面的研究 | 第43-45页 |
·文化性广场的设计理念 | 第43-44页 |
·文化性的城市广场设计方法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附:二、三章综合分析图——广场设计的研究分析图 | 第46-48页 |
(1) 广场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设计要素的关系图 | 第46-47页 |
(2) 广场的实体构成要素和空间设计要素的关系图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西方城市广场进行实例分析 | 第48-55页 |
·西方的传统城市广场—中世纪时期\巴洛克时期的广场类比分析 | 第48-50页 |
·西格诺里亚广场 | 第48-49页 |
·罗马圣彼得主教堂广场 | 第49-50页 |
·西方的当代城市广场—现代与后现代设计的城市广场类比分析 | 第50-53页 |
·设计的时代背景 | 第50-51页 |
·城市广场的现代设计实例——洛克菲勒中心广场 | 第51-52页 |
·城市广场的后现代设计实例——意大利广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附: 城市广场类比分析表 | 第53-55页 |
表4-1 中世纪/巴洛克时期(不同时期)的城市广场类比分析表 | 第53-54页 |
表4-2 现代/后现代设计(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城市广场类比分析表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国内城市广场进行实例分析 | 第55-66页 |
·西单文化广场 | 第55-58页 |
·广场的自然环境 | 第55-56页 |
·广场的空间解析 | 第56-57页 |
·广场的物质设施 | 第57-58页 |
·泉城广场 | 第58-60页 |
·广场的自然生态 | 第58-59页 |
·广场的空间解读 | 第59-60页 |
·广场的主体要素一人 | 第60页 |
·洪山广场 | 第60-64页 |
·广场的空间解读 | 第61-62页 |
·广场的文化解读 | 第62-63页 |
·广场的物质环境 | 第63-64页 |
·广场的发展—人的参与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结语 重归原点——再探“以人为本”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新趋势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