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7页 |
第一节: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第三节:本文的田野点 | 第22-25页 |
第四节: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在场 | 第27-37页 |
第一节:少数民族话语的“东方学” | 第27-30页 |
第二节:遗产实践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0-34页 |
一、“伤寒玛丽”与“文化带菌者” | 第30-31页 |
二、炙手可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1-34页 |
第三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 | 第34-37页 |
第三章 三方话语权下的遗产保护 | 第37-52页 |
第一节 “普世标准”与国家在场 | 第37-41页 |
一、遗产保护的“普世标准” | 第37-39页 |
二、遗产保护的“国家在场”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地方”的三种叙事 | 第41-46页 |
一、地方政府 | 第42-43页 |
二、地方精英 | 第43-44页 |
三、地方居民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种过程 | 第46-52页 |
一、层级式 | 第46-47页 |
二、板凳式 | 第47-52页 |
第四章 “做遗产”的几种模式 | 第52-84页 |
第一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第53-58页 |
一、“西江模式” | 第53-56页 |
二、“消费”遗产 | 第56-58页 |
第二节:“预设型”保护 | 第58-60页 |
第三节:遗产的发明 | 第60-69页 |
一、上马路苗寨对“招龙节”的重构 | 第61-63页 |
二、遗产发明的三种类型 | 第63-69页 |
(一) “死而复生”的遗产 | 第64-66页 |
(二) “子虚乌有”的遗产 | 第66-67页 |
(三) “世俗化”的遗产 | 第67-69页 |
第四节:遗产的展演 | 第69-71页 |
第五节: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 | 第71-84页 |
一、生态博物馆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72-74页 |
二、小黄村侗族大歌博物馆提升项目 | 第74-84页 |
(一) 项目实施 | 第75-80页 |
(二) 项目实施中的“插曲” | 第80-84页 |
第五章 “做遗产”的人类学反思 | 第84-92页 |
第一节:缺失地方性的地方性建构 | 第84-87页 |
一、制造“地方性”:“符号化”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84-86页 |
二、“主体失位”的“地方性”建构 | 第86-87页 |
第二节:博物馆语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87-92页 |
一、展览的诗学与政治 | 第88-90页 |
二、“碎片化”的展示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2-95页 |
附录 | 第95-123页 |
1、小黄村侗族大歌博物馆文物征集清单 | 第95-106页 |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少数民族项目 | 第106-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