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23页 |
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意义 | 第10页 |
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现状 | 第10-17页 |
(一) 生防机理 | 第11页 |
(二) 生防因子种类 | 第11-16页 |
(三) 生防微生物的应用 | 第16-17页 |
三、灰霉病及其防治 | 第17-21页 |
(一) 病害发生概况 | 第17-18页 |
(二) 化学防治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三) 生物防治灰霉病 | 第18-21页 |
四、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一、供试菌株 | 第23页 |
(一) 拮抗细菌 | 第23页 |
(二) 植物病原真菌 | 第23页 |
二、培养基 | 第23页 |
三、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一)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四、地衣芽孢杆菌培养滤液对灰葡萄孢的拮抗作用测定 | 第24-26页 |
(一) 培养滤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二) 培养滤液对菌丝形态破坏作用的观察 | 第25页 |
(三) 培养滤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 | 第25页 |
(四) 培养滤液对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芽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 | 第25-26页 |
(五) 培养滤液对菌核产生和萌发的抑制作用测定 | 第26页 |
五、抗菌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 第26-28页 |
(一) 硫酸铵盐析 | 第26页 |
(二) 样品的浓缩及脱盐 | 第26-27页 |
(三) 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 | 第27-28页 |
(四) 蛋白质纯度鉴定 | 第28页 |
(五)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8页 |
六、抗菌蛋白理化性质研究 | 第28-34页 |
(一) 抗菌蛋白显色反应 | 第28-29页 |
1、茚三酮反应 | 第28页 |
2、油红-0染色液的显色反应 | 第28-29页 |
3、蒽酮反应 | 第29页 |
(二) 抗菌蛋白中含糖量的测定 | 第29页 |
(三) 抗菌蛋白分子量测定 | 第29-31页 |
(四) 抗菌蛋白等电点测定 | 第31-32页 |
(五) 热稳定性测定 | 第32-33页 |
(六) 对蛋白酶的稳定性测定 | 第33页 |
(七) 对酸碱的稳定性测定 | 第33页 |
(八) 对紫外线的稳定性 | 第33页 |
(九) 对氯仿的稳定性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一、地衣芽孢杆菌培养滤液的抑菌活性 | 第34页 |
二、培养滤液对灰葡萄孢的作用机理 | 第34-40页 |
(一) 培养滤液对菌丝形态的破坏作用 | 第34-37页 |
(二) 培养滤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7-38页 |
(三) 培养滤液对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芽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8-39页 |
(四) 培养滤液对菌核产生和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39-40页 |
三、抗菌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 第40-44页 |
(一) 粗蛋白的抑菌活性 | 第40-41页 |
(二) 精提蛋白的抑菌活性 | 第41-43页 |
(三) 蛋白质浓度及纯度 | 第43-44页 |
四、抗菌蛋白理化性质 | 第44-50页 |
(一) 显色反应 | 第44-45页 |
1、茚三酮反应 | 第44页 |
2、油红-0染色液的显色反应 | 第44-45页 |
3、蒽酮反应 | 第45页 |
(二) 抗菌蛋白含糖量 | 第45-46页 |
(三) 抗菌蛋白分子量 | 第46-47页 |
(四) 抗菌蛋白等电点 | 第47页 |
(五) 热稳定性 | 第47-48页 |
(六) 对蛋白酶的稳定性 | 第48页 |
(七) 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48-49页 |
(八) 对紫外线的稳定性 | 第49页 |
(九) 对氯仿的稳定性 | 第49-5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0-54页 |
一、小结 | 第50-51页 |
(一) 地衣芽孢杆菌培养滤液对灰葡萄孢的作用机理 | 第50页 |
(二) 抗菌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 第50-51页 |
(三) 抗菌蛋白性质 | 第51页 |
二、讨论 | 第51-54页 |
(一) 地衣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及其潜力 | 第51页 |
(二) 地衣芽孢杆菌代谢产物 | 第51-52页 |
(三) 以地衣芽孢杆菌及其抗菌蛋白研制生物农药尚需研究的问题 | 第52-53页 |
(四) 地衣芽孢杆菌及其抗菌蛋白的应用前景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