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导言 | 第9-18页 |
(一) 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 | 第9-13页 |
1.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投资不足 | 第9-11页 |
2.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速增 | 第11页 |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 | 第11-12页 |
4.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不规范 | 第12-13页 |
(二)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 公共品理论 | 第13-14页 |
2. 外部性问题 | 第14-15页 |
(三)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第15-16页 |
1.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及内容 | 第15页 |
2. 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性质 | 第15-16页 |
3. 城市基础设施的分解 | 第16页 |
(四) 市政债券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 市政债券的定义 | 第16-17页 |
2. 市政债券的主要种类 | 第17-18页 |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市政债券融资 | 第18-27页 |
(一) 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债券融资的理论分析 | 第18-19页 |
1. 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债券融资的合理性 | 第18页 |
2. 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债券融资定位 | 第18-19页 |
(二) 发达国家市政债券的发展 | 第19-27页 |
1. 美国市政债券的发展 | 第19-25页 |
2. 其他发达国家市政债券的发展 | 第25-26页 |
3. 经验总结 | 第26-27页 |
三、我国发展市政债券融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指导思想 | 第27-32页 |
(一)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融资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1. 强化财政职能、缓解中央财政债务负担压力的需要 | 第27页 |
2. 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客观需要 | 第27页 |
3. 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需要 | 第27-28页 |
4. 转变融资方式、降低融资风险的需要 | 第28页 |
(二)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融资的可行性 | 第28-30页 |
1. 外部环境有利于发展市政债券融资 | 第28-29页 |
2. 发展市政债券融资具有巨大的投资需求 | 第29页 |
3. 发展市政债券融资具备了良好的信誉条件 | 第29-30页 |
4. 发展市政债券融资的潜力是完全存在的 | 第30页 |
(三)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融资的指导思想 | 第30-32页 |
1. 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 第30页 |
2. 规模适度,防范政府债务危机 | 第30页 |
3. 谨慎使用筹集资金,确保项目效益 | 第30-31页 |
4. 合法举债,依法运作 | 第31-32页 |
四、我国市政债券产品设计 | 第32-37页 |
(一) 发行主体和债券品种 | 第32页 |
(二) 发行规模 | 第32-33页 |
(三) 债券期限 | 第33页 |
(四) 发行利率 | 第33-34页 |
(五) 税收待遇 | 第34页 |
(六) 发行方式 | 第34-35页 |
(七) 投资者群体 | 第35页 |
(八) 监管部门 | 第35页 |
(九) 信用评级 | 第35-36页 |
(十) 二级交易市场 | 第36-37页 |
五、发展市政债券融资有待突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一)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融资有待突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第37页 |
1. 地方政府的资信与债务清偿能力的问题 | 第37页 |
2. 发行市政债券与货币宏观调控的关系问题 | 第37页 |
3. 资金的跨地区流动与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 | 第37页 |
4. 市政债券与国债的关系问题 | 第37页 |
(二)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融资的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1. 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 | 第38-39页 |
2.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 第39页 |
3. 完善市政债券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39-40页 |
4. 加强风险防范 | 第40-42页 |
5. 建立独立、科学的资信评级体系,推动资信评级机构的发展 | 第42-43页 |
6. 做好“两个协调”的工作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