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1页 |
| 第一章 债转股概述 | 第11-18页 |
| 一、债转股的含义及推行背景 | 第11-13页 |
| (一) 我国债转股的特定含义 | 第11-12页 |
| (二) 债转股的推行背景 | 第12-13页 |
| 二、债转股的作用 | 第13-15页 |
| (一) 减轻债务负担,为国企改制创造条件,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脱困目标 | 第13-14页 |
| (二) 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 | 第14页 |
| (三)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 第14-15页 |
| 三、债转股的风险 | 第15-18页 |
| (一) 道德风险 | 第15-16页 |
| (二) 地方政府及层层的审批程序的风险 | 第16页 |
| (三) 国有商业银行及金融体系风险 | 第16-17页 |
| (四)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的风险 | 第17页 |
| (五) 制度风险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债转股法律制度分析 | 第18-31页 |
| 一、“债转股”的法理基础 | 第18-25页 |
| (一) “债转债”中的债权让与理论 | 第18-20页 |
| (二) 债权股权化理论 | 第20-25页 |
| 二、“债转股”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 第25-30页 |
| (一) 与《公司法》的冲突 | 第25-28页 |
| (二) 与《商业银行法》的冲突 | 第28-29页 |
| (三) 与《担保法》的冲突 | 第29-30页 |
| (四) 债转股与私法平等原则的迷失 | 第30页 |
| 三、建立健全债转股法律制度的意义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建立健全债转股法律制度的构思 | 第31-47页 |
| 一、国外债转股制度与实践 | 第31-36页 |
| (一) 外国债转股概况 | 第31-33页 |
| (二) 美国的债转股 | 第33-34页 |
| (三) 东欧及前苏联等体制转轨国家的债转股 | 第34-36页 |
| 二、建立健全我国债转股法律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36-47页 |
| (一) 确定债转股的操作原则 | 第36-37页 |
| (二) 界定债转股的准入标准 | 第37-39页 |
| (三) 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拓宽债转股股权的退出通道 | 第39-40页 |
| (四) 健全债转股有效运作规则 | 第40-44页 |
| (五) 完善债转股的外部环境 | 第44-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1页 |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