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3 本文结构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2.1 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含义 | 第10-11页 |
2.2 交易及外部交易的含义 | 第11-12页 |
2.2.1 广义的交易 | 第11页 |
2.2.2 狭义的交易——外部交易 | 第11-12页 |
2.2.3 本文研究的交易 | 第12页 |
2.3 企业赊销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影响 | 第12-14页 |
2.3.1 企业赊销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 第12-13页 |
2.3.2 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赊销交易的影响 | 第13-14页 |
2.4 风险及赊销交易中的财务风险 | 第14-15页 |
2.4.1 风险及财务风险 | 第14页 |
2.4.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赊销交易中的财务风险 | 第14-15页 |
2.5 信息不对称在财务风险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6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信息非对称下的考虑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报价策略的优化 | 第20-41页 |
3.1 报价决策中考虑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风险因素的目的——事前控制风险 | 第20-21页 |
3.1.1 报价后风险的出现 | 第20页 |
3.1.2 报价前风险的控制 | 第20-21页 |
3.2 决策模型 | 第21-23页 |
3.2.1 博弈论的引入及简单介绍 | 第21-22页 |
3.2.2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应用于双方一次性赊销交易 | 第22-23页 |
3.3 不考虑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买卖双方博弈 | 第23-27页 |
3.3.1 报价博弈的假设 | 第24页 |
3.3.2 报价博弈的推导 | 第24-27页 |
3.3.3 博弈的结论 | 第27页 |
3.4 考虑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优化博弈 | 第27-41页 |
3.4.1 应收账款对企业效用的影响 | 第27-29页 |
3.4.2 优化模型的假设 | 第29-31页 |
3.4.2.1 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因素对假设的影响 | 第29-31页 |
3.4.2.2 优化后的假设 | 第31页 |
3.4.3 优化模型的推导 | 第31-34页 |
3.4.4 优化模型的结论 | 第34-35页 |
3.4.5 对优化模型的讨论 | 第35-38页 |
3.4.6 对优化模型的进一步扩展 | 第38-41页 |
3.4.6.1 系数 K的扩展 | 第38-39页 |
3.4.6.2 多次交易动态博弈的情况下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应收账款回收概率 K的确定—信用评价方法 | 第41-56页 |
4.1 量化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引入信用评价 | 第41-42页 |
4.1.1 信用评价的目的 | 第41-42页 |
4.1.2 现代信用风险评价简介 | 第42页 |
4.2 信用评价方法介绍 | 第42-48页 |
4.2.1 银行的较成熟的信用评价方法 | 第42-45页 |
4.2.1.1 国外银行的信用评价方法 | 第42-44页 |
4.2.1.2 我国银行的信用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4.2.2 赊销方对赊购方信用评价与银行对借款企业信用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 第45-46页 |
4.2.3 建立针对赊销交易的信用评价方法 | 第46-48页 |
4.3 应收账款回收概率 K的信用评价方法 | 第48-56页 |
4.3.1 基本原理 | 第48-50页 |
4.3.2 信用评价因素的选择 | 第50-52页 |
4.3.3 信用评价因素重要性分级的进一步解释 | 第52-53页 |
4.3.4 对信用评价方法的进一步讨论 | 第53-55页 |
4.3.5 本评价方法的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应用举例 | 第56-73页 |
5.1 背景资料简介 | 第56-57页 |
5.2 研究对象:“金龙鱼”的报价策略 | 第57页 |
5.3 理论基础 | 第57-58页 |
5.4 模型运用 | 第58-61页 |
5.5 K的估计 | 第61-66页 |
5.6 最优报价 | 第66页 |
5.7 启示:从多层面控制信用风险 | 第66-73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局限及拓展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页 |
6.2 创新 | 第73页 |
6.3 局限及拓展 | 第73-75页 |
附表 | 第75-8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83-84页 |
声明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