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二氧化碳的吸附法分离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 ·CH_4/CO_2分离方法 | 第9-16页 |
| ·吸收分离法 | 第9-12页 |
| ·物理吸收法 | 第10页 |
| ·化学吸收法 | 第10-12页 |
| ·混合溶剂吸收法 | 第12页 |
| ·膜分离法 | 第12-14页 |
| ·气体分离膜法 | 第12-13页 |
| ·气体吸收膜法 | 第13-14页 |
| ·吸附法分离 | 第14-16页 |
| ·变压吸附分离法 | 第14-15页 |
| ·变温吸附分离法 | 第15-16页 |
| ·低温分离法 | 第16页 |
| ·吸附剂的分类 | 第16-23页 |
| ·活性炭 | 第17-19页 |
| ·粒状炭 | 第17页 |
| ·粉状碳 | 第17-18页 |
| ·活性碳纤维 | 第18页 |
| ·活性碳的吸附特性 | 第18-19页 |
| ·分子筛 | 第19-21页 |
| ·沸石分子筛 | 第19-20页 |
| ·碳分子筛 | 第20-21页 |
| ·硅胶 | 第21-22页 |
| ·活性氧化铝 | 第22-23页 |
| ·粘土矿 | 第23页 |
| ·吸附材料的改性 | 第23-25页 |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第25-42页 |
| ·实验中涉及的概念 | 第25-27页 |
| ·分离因子 | 第25-26页 |
| ·再生成本系数 | 第26页 |
| ·再生度 | 第26-27页 |
| ·穿透曲线 | 第27页 |
|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27-29页 |
| ·试剂 | 第27页 |
| ·设备 | 第27-29页 |
| ·吸附剂的预处理 | 第28页 |
| ·硅胶的预处理 | 第28-29页 |
| ·沸石分子筛的预处理 | 第29页 |
| ·吸附床的装填 | 第29页 |
| ·原料气的配制 | 第29-31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 ·配制实验用气体组成 | 第31页 |
| ·色谱分析 | 第31-33页 |
| ·实验原理 | 第31-32页 |
| ·色谱使用步骤 | 第32页 |
| ·色谱校正因子的计算 | 第32-33页 |
| ·床层自由体积的确定 | 第33-35页 |
| ·静态法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 ·吸附床自由体积的确定 | 第34-35页 |
| ·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 ·动态法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 第36-39页 |
| ·等温操作 | 第36-37页 |
| ·床层无压降 | 第37-38页 |
| ·活塞流 | 第38页 |
| ·稀释的混合气 | 第38-39页 |
| ·气固相浓度可以达到瞬间平衡 | 第39页 |
| ·实验操作流程 | 第39-42页 |
| ·穿透曲线的测定 | 第39-40页 |
| ·单塔穿透与脱附再生实验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65页 |
| ·载液膜吸附剂 | 第42-57页 |
| ·分离因子测定 | 第43-50页 |
| ·三乙醇胺 | 第43-48页 |
| ·甲基二乙醇胺 | 第48-49页 |
| ·二异丙醇胺 | 第49-50页 |
| ·CH_4气冲洗脱附实验 | 第50-56页 |
| ·TEA 涂渍硅胶的脱附 | 第50-55页 |
| ·MDEA 和 DIPA 涂渍硅胶的脱附 | 第55-56页 |
| ·真空脱附 | 第56-57页 |
| ·沸石分子筛吸附剂 | 第57-63页 |
| ·分离因子测定 | 第58-60页 |
| ·13X 型分子筛 | 第58-59页 |
| ·Y 型分子筛 | 第59-60页 |
| ·CH4气冲洗脱附实验 | 第60-62页 |
| ·真空脱附实验 | 第62-63页 |
| ·吸附剂的比较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