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混凝剂的类型及比较 | 第13-17页 |
| ·无机混凝剂 | 第13-16页 |
| ·有机混凝剂 | 第16页 |
| ·无机-有机复合混凝剂 | 第16-17页 |
| ·微生物混凝剂 | 第17页 |
| ·聚硅酸铝混凝剂的研制及发展 | 第17-20页 |
| ·聚硅酸作为助凝剂 | 第17-18页 |
| ·聚硅酸铝盐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0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24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 ·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 ·合成方法 | 第26-28页 |
| ·混凝实验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PSAS合成中各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30-39页 |
| ·合成条件对PSAS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 ·活化pH值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 第30-31页 |
| ·SiO_2含量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 第31页 |
| ·温度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原料的配比对PSAS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 ·Al~(3+)/Si比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Al~(3+)/Si比对PSAS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碱化度B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陈化时间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 ·正交实验 | 第35-38页 |
| ·影响PSAS混凝效果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正交实验 | 第35-37页 |
| ·影响PSAS稳定性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正交实验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混凝剂PSAS的结构及混凝机理 | 第39-49页 |
| ·表征 | 第39-41页 |
| ·红外光谱(IR)测定PSAS结构 | 第39-40页 |
| ·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PSAS结构方法 | 第40-41页 |
| ·混凝机理 | 第41-46页 |
| ·污水中微粒的稳定性 | 第41-45页 |
| ·混凝机理 | 第45-46页 |
| ·PSAS混凝机理的推测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混凝剂PSAS的模拟净水应用实验 | 第49-62页 |
| ·高岭土悬浮液的稳定性 | 第49-50页 |
| ·高岭土悬浮液的性质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0-54页 |
| ·高岭土悬浊液中微粒的粒径大小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 ·高岭土悬浊液浓度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高岭土悬浊液pH值对混凝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 ·PSAS对低温低浊度水的混凝效果 | 第52-54页 |
| ·使用方法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4-57页 |
| ·投药量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搅拌条件对PSA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 ·PSAS的除浊效果图 | 第57-59页 |
| ·PSAS对单色试液的脱色效果 | 第59-60页 |
| ·水中残留铝的脱除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 第62-64页 |
|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63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