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试论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
引言 | 第1-12页 |
1 生态学的概念、基本原理 | 第12-24页 |
·生态学的概念 | 第12页 |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 第13页 |
·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 | 第13页 |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 | 第13页 |
·根据研究性质划分 | 第13-14页 |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5页 |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 第14页 |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 第14页 |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 第14页 |
·现代生态学时期 | 第14-15页 |
·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第15-18页 |
·生态平衡的本质:远离平衡态的稳定和有序 | 第15页 |
·生态系统的稳定:复杂的反馈机制和自我调控 | 第15-16页 |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 | 第16-17页 |
·生态金字塔原理 | 第17页 |
·生态边缘效应 | 第17页 |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 第17-18页 |
·食物链原理 | 第18页 |
·近现代西方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思想发展过程 | 第18-22页 |
·自然式设计 | 第19页 |
·乡土化设计 | 第19-20页 |
·保护性设计 | 第20-21页 |
·恢复性设计 | 第21-22页 |
·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模式分析 | 第22-24页 |
·生态保护性设计 | 第22页 |
·生态恢复性设计 | 第22-23页 |
·生态功能性设计 | 第23页 |
·生态展示性设计 | 第23-24页 |
2 国内外风景园林设计实例分析 | 第24-52页 |
·国内风景园林设计实例分析 | 第24-31页 |
·菖蒲河公园 | 第24-26页 |
·成都活水公园 | 第26-29页 |
·厌氧沉淀池 | 第27页 |
·水流雕塑 | 第27-28页 |
·兼氧池(图2.7) | 第28页 |
·植物塘、植物床(图2.9) | 第28页 |
·养鱼塘 | 第28-29页 |
·戏水池 | 第29页 |
·中山歧江公园 | 第29-31页 |
·歧江公园的前生 | 第29页 |
·设计方法与形式 | 第29-31页 |
·国外风景园林设计实例分析 | 第31-52页 |
·城市景观 | 第31-36页 |
·雪铁龙公园 | 第31-34页 |
·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竹园 | 第34-36页 |
·郊野公园(以巴黎苏塞公园为例) | 第36-38页 |
·沼泽景观 | 第36-37页 |
·种植工程 | 第37-38页 |
·工业废弃地 | 第38-45页 |
·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 | 第38-40页 |
·萨尔布吕肯港口岛公园 | 第40-41页 |
·西雅图油库公园 | 第41-43页 |
·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 | 第43-45页 |
·建筑外环境(奥古斯堡巴伐利亚环保局大楼) | 第45-48页 |
·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 | 第45-46页 |
·为动植物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生存空间 | 第46-47页 |
·节约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 | 第47页 |
·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 | 第47-48页 |
·动态花园的设计思想 | 第48-52页 |
·雪铁龙公园 | 第49-50页 |
·滨海博物馆海尤尔领地景观设计 | 第50-52页 |
3 对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思想的分析 | 第52-62页 |
·场地特征 | 第52-53页 |
·地域性 | 第53-54页 |
·植物群落 | 第54-55页 |
·水处理 | 第55-57页 |
·废弃材料的利用 | 第57-59页 |
·自然演变过程 | 第59-60页 |
·气候因子 | 第60-61页 |
·土壤因子 | 第61-62页 |
4 当前设计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 第62-67页 |
·概念炒作 | 第62-64页 |
·大树移植 | 第62页 |
·水泥“铠甲” | 第62-64页 |
·对生态的片面认识 | 第64-67页 |
·仅从生产者--绿色植物的角度去考虑 | 第64页 |
·生态的科学性与风景园林的艺术性 | 第64-65页 |
·对“生态”设计的两种态度 | 第65页 |
·对生态科学性的片面追求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