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20页 |
(一) 研究对象、目的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文献法 | 第19页 |
2、调查法 | 第19页 |
3、历史研究法 | 第19页 |
4、比较研究法 | 第19-20页 |
一、贵州省扶贫培训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20-30页 |
(一) 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二) 扶贫培训管理的特点 | 第21-25页 |
1、培训管理的二元双重性 | 第22页 |
2、培训管理的地域差异性 | 第22-23页 |
3、培训管理空间的广袤性、复杂性和分散性 | 第23页 |
4、培训管理类型、结构、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 第23页 |
5、培训管理结果的显效性与内容的实用性 | 第23-24页 |
6、培训管理的民族性 | 第24-25页 |
(三) 扶贫培训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25-30页 |
1、培训管理对象量大质差,与培训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 | 第25-26页 |
2、贫困劳动力生产生活条件差,居住分散,培训管理成本大 | 第26页 |
3、政府统筹乏力,部门职能分割,扶贫部门职权有限,培训资源整合度低,现有体制下培训规模难以做大 | 第26-27页 |
4、扶贫培训资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分配模式,没有把注重公平与兼顾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 第27-28页 |
5、贫困劳动力家底不清,培训对象识别不准 | 第28页 |
6、缺乏完整科学的贫困劳动力培训规划 | 第28页 |
7、培训计划的制定随意性大,没有形成全程管理机制 | 第28-29页 |
8、培训资金没有严格实行项目管理、报账制管理 | 第29页 |
9、教学管理薄弱,培训质量较差 | 第29-30页 |
10、重培训轻跟踪管理服务 | 第30页 |
二、贵州省扶贫培训管理的环境分析 | 第30-39页 |
(一)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劳动力后备资源供给品质较低 | 第31-32页 |
(二) 普通教育封闭式办学的格局未打破,三教统筹开放式办学的气候未形成 | 第32-34页 |
(三) 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发展滞后,农村生源市场未开发起来 | 第34-37页 |
1、传统思想观念和人才标准的影响 | 第35-36页 |
2、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不好,办学思想和条件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结构转换的需要 | 第36-37页 |
3、城市职业学校服务“三农”意识不强,改革滞后,农村生源市场开发不足 | 第37页 |
(四) 规范统一的城乡劳动就业市场发育迟缓 | 第37-39页 |
三、贵州扶贫培训管理的任务目标、内容、基本思路及原则 | 第39-48页 |
(一) 扶贫培训管理的任务目标 | 第39-40页 |
(二) 扶贫培训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三) 扶贫培训管理的基本思路 | 第41-43页 |
(四) 培训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43-48页 |
1、统筹管理、创新机制原则 | 第43-44页 |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类培训的管理原则 | 第44-45页 |
3、注重实效、按需施教的管理原则 | 第45页 |
4、项目管理、质量评价原则 | 第45-46页 |
5、竞争激励原则 | 第46-47页 |
6、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48页 |
四、完善贵州扶贫培训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48-58页 |
(一) 建立健全扶贫培训计划全程管理机制,加强计划管理职能 | 第48-50页 |
1、调查摸底,瞄准培训对象,建立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劳动力资源数据信息库,提高培训计划的精确性 | 第48页 |
2、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劳动力资源培训规划,加强计划管理的统一性 | 第48-49页 |
3、建立规范的扶贫培训计划产生机制,确保计划管理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 第49页 |
4、建立培训计划执行的工作落实机制,提高计划管理的严肃性 | 第49-50页 |
(二) 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职责统一、分工协作、权威高效的扶贫培训组织运行机制,强化组织系统运转职能 | 第50-52页 |
1、建立政府统筹、扶贫办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扶贫培训组织管理机构 | 第50页 |
2、明确各级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 | 第50-51页 |
3、实行目标管理,建立扶贫培训工作责任制 | 第51-52页 |
4、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扶贫培训模式 | 第52页 |
(三) 建立健全权责明确、分工合作、整体推进的协作机制,加强协调职能 | 第52页 |
1、求真务实,找准矛盾 | 第52页 |
2、互通情报、沟通协调 | 第52页 |
(四) 建章立制,合理控制,提高培训管理的有序性、可持续性和规范化水平 | 第52-58页 |
1、建立定期检查、跟踪管理的工作机制 | 第53页 |
2、建立多元化投入、多层次负担、规范化管理的培训资金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 第53-54页 |
3、实行“阳光作业”,建立培训项目全程管理机制 | 第54-55页 |
4、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规范灵活、刚柔相济、实用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 第55-57页 |
5、建立统一规范的扶贫培训管理服务制度 | 第57-58页 |
附录一:贵州扶贫培训的主要途径及模式 | 第58-71页 |
(一) 主要途径 | 第58-60页 |
1、农业科技培训 | 第58-59页 |
2、农村贫困等劳动力转移性职业技能培训 | 第59-60页 |
(二) 主要培训模式 | 第60-71页 |
1、三教统筹“一校两制”模式 | 第60-63页 |
2、项目带动型农科教结合模式 | 第63-64页 |
3、技术拉动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 第64页 |
4、“双元制”基地型模式 | 第64-67页 |
5、“订单培训”模式 | 第67-68页 |
6、城乡统筹跟踪培训模式 | 第68-71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 | 第71-78页 |
(一) 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三教统筹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
(二) 扶贫培训管理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
(三) 2003年贵州省扶贫培训管理统计调查 | 第74-75页 |
(三) 2003年贵州省扶贫培训管理统计调查 续1 | 第75-76页 |
(三) 2003年贵州省扶贫培训管理统计调查 续2 | 第76-77页 |
(三) 2003年贵州省扶贫培训管理统计调查 续3 | 第77-78页 |
附录三: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