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水下传感器网络发展现状 | 第15页 |
·应用前景 | 第15-17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 | 第17页 |
·背景知识及相关研究工作 | 第17-27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电能供应限制 | 第17-18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分层 | 第18-19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QoS指标 | 第19-20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包融合问题 | 第20-21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FEC容错问题 | 第21-22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功率控制问题 | 第22-24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定位问题 | 第24-27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27-30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8-30页 |
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有效性的可适配数据包融合机制 | 第30-50页 |
·本章引言 | 第30-32页 |
·问题建模 | 第32-35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包融合 | 第32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模型 | 第32-33页 |
·问题描述 | 第33-35页 |
·基于延迟可容忍应用的APA机制 | 第35-39页 |
·问题优化 | 第35-36页 |
·算法的实现 | 第36-37页 |
·性能分析 | 第37-39页 |
·基于非延迟容忍应用的APA策略 | 第39-44页 |
·问题优化 | 第40-42页 |
·算法的实现 | 第42-43页 |
·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仿真实验和性能评估 | 第44-50页 |
·参数设置和运行 | 第44页 |
·基于延迟容忍的引用性能评估 | 第44-47页 |
·基于非延迟容忍的应用性能评估 | 第47-50页 |
3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非均匀分布衰减的水下多路径通信 | 第50-66页 |
·本章引言 | 第50-52页 |
·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场景 | 第52-54页 |
·多路径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 第52页 |
·信道衰减和噪声模型 | 第52-53页 |
·白高斯噪声下的信道容量 | 第53-54页 |
·分层多路径能量控制(LMPC) | 第54-62页 |
·问题模型化 | 第54-58页 |
·能量树的建立 | 第58-59页 |
·二叉树中的能量分配 | 第59-60页 |
·算法实现 | 第60-62页 |
·仿真实验和性能评估 | 第62-66页 |
·仿真参数设置 | 第62页 |
·实验结果比较和分析 | 第62-66页 |
4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多路径基于段的向前纠错编码机制 | 第66-85页 |
·本章引言 | 第66-68页 |
·网络纠错机制 | 第68-69页 |
·FEC和汉明编码 | 第68-69页 |
·基于位的数据包组合 | 第69页 |
·基于位和基于段的数据包组合比较 | 第69-70页 |
·多路径基于数据段组合的FEC机制 | 第70-72页 |
·多路径通信网络框架 | 第70-71页 |
·MS-FEC的数据包格式 | 第71页 |
·MS-FEC描述 | 第71-72页 |
·性能分析和数字实验 | 第72-80页 |
·解码效率 | 第72-77页 |
·数字实验结果和比较 | 第77-79页 |
·能量有效性 | 第79-80页 |
·仿真实验和性能评估 | 第80-85页 |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 第80页 |
·运行过程中的实验结果 | 第80-82页 |
·解码效率比较 | 第82-83页 |
·数据包延迟比较 | 第83-84页 |
·能耗比较 | 第84-85页 |
5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基于AOA、RSSI和水压的三维定位策略 | 第85-95页 |
·本章引言 | 第85-86页 |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RSSI与AOA定位技术 | 第86-87页 |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RSSI定位技术 | 第86-87页 |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AOA定位技术 | 第87页 |
·3D-ARP定位的网络模型 | 第87-88页 |
·3D-ARP定位的原理和过程 | 第88-91页 |
·仿真实验及结果 | 第91-95页 |
6 结论 | 第95-98页 |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95-96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6页 |
·后续工作展望和设想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附录 英文缩写、全称与释义 | 第106-1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