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燃料高温富氧燃烧特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表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高温燃烧技术 | 第12-13页 |
·富氧燃烧技术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富氧燃烧方面 | 第14-16页 |
·高温燃烧方面 | 第16页 |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6-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2 天然气高温富氧燃烧特性实验 | 第19-39页 |
·实验系统设计 | 第19-22页 |
·实验系统简介 | 第19-20页 |
·实验数据采集 | 第20-21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1-22页 |
·传热特性的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排烟焓 | 第22-23页 |
·灰污系数 | 第23页 |
·辐射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23-2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火焰情况 | 第24-25页 |
·温度分布 | 第25-29页 |
·NO_x排放 | 第29-30页 |
·传热特性 | 第30-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3 焦炉煤气燃烧特性数值模拟模型选择 | 第39-55页 |
·窑炉概况 | 第39-42页 |
·窑炉整体特性 | 第39-41页 |
·燃烧系统 | 第41-42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基本守恒方程 | 第42-44页 |
·湍流流动模型 | 第44页 |
·湍流燃烧模型 | 第44-45页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45页 |
·NO_x排放模型 | 第45-46页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模型简化 | 第46页 |
·网格划分 | 第46-48页 |
·模拟工况及相关参数 | 第48-51页 |
·模拟工况的划分 | 第48-50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0-51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51-55页 |
·网格加密 | 第51-52页 |
·计算结果与现场数据对比 | 第52-55页 |
4 焦炉煤气富氧燃烧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5-87页 |
·传统燃烧方式下燃烧特性 | 第55-61页 |
·速度分布 | 第55-57页 |
·温度分布 | 第57-59页 |
·组分分布 | 第59-61页 |
·NO_x | 第61页 |
·氧气浓度的影响 | 第61-72页 |
·速度分布 | 第62-64页 |
·温度分布 | 第64-67页 |
·组分分布 | 第67-70页 |
·NO_x | 第70-72页 |
·过量氧气系数的影响 | 第72-81页 |
·速度分布 | 第72-74页 |
·温度分布 | 第74-76页 |
·组分分布 | 第76-79页 |
·NO_x | 第79-81页 |
·炉内传热特性 | 第81-83页 |
·排烟焓 | 第82页 |
·炉内传热特性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7页 |
5 焦炉煤气高温富氧燃烧过程经济性分析 | 第87-111页 |
·普通进气方式下燃料节约量 | 第87-97页 |
·速度分布 | 第87-90页 |
·温度分布 | 第90-91页 |
·组分分布 | 第91-94页 |
·NO_x | 第94-97页 |
·旋流助燃条件下燃料节约量 | 第97-106页 |
·速度分布 | 第97-99页 |
·温度分布 | 第99-101页 |
·组分分布 | 第101-104页 |
·NO_x | 第104-106页 |
·旋流助燃与普通进气比较 | 第106-109页 |
·排烟焓 | 第106-107页 |
·炉内传热特性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结论 | 第111-113页 |
·全文总结 | 第111-112页 |
·工作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作者简历 | 第117-12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