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6-17页 |
| ·豆科植物根瘤形成的一般过程 | 第6-7页 |
| ·根瘤菌的结瘤与固氮基因 | 第7页 |
| ·结瘤因子的生物合成及修饰 | 第7-9页 |
| ·结瘤因子的生物合成 | 第7-8页 |
| ·结瘤因子的特异性修饰 | 第8-9页 |
| ·结瘤调控 | 第9-10页 |
| ·根瘤菌的共生大质粒 | 第10-12页 |
| ·共生质粒和共生基因 | 第10-11页 |
| ·共生质粒和非共生基因 | 第11-12页 |
| ·数量感应系统 | 第12页 |
| ·双组分调控系统 | 第12-13页 |
| ·豆科植物参与共生固氮作用的基因 | 第13页 |
|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互接种族关系 | 第13-14页 |
| ·环境因子对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土壤特性和土著根瘤菌的数量 | 第14页 |
| ·土壤温度对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的影响 | 第14-15页 |
| ·根瘤菌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和土著根瘤菌的数量对人工接种剂应用效果的影响 | 第1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 ·材料 | 第17-20页 |
| ·供试土样 | 第17页 |
| ·供试大豆品种 | 第17页 |
| ·培养基 | 第17-19页 |
| ·试剂 | 第19-20页 |
| ·方法 | 第20-27页 |
| ·土样采集 | 第20-21页 |
| ·土著大豆根瘤菌数量测定 | 第21页 |
| ·大豆根瘤菌的分离及验证 | 第21页 |
| ·大豆根瘤菌快、慢生型数量比例的测定 | 第21页 |
| ·土壤pH值的测定 | 第21页 |
| ·线形回归的显著性检验 | 第21页 |
| ·大豆根瘤菌总DNA的抽提 | 第21-22页 |
| ·含nolA基因的费氏中华根瘤菌的验证 | 第22-23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3页 |
| ·费氏中华根瘤菌数量感应抑制结瘤现象的验证 | 第23页 |
| ·费氏中华根瘤菌中nolA基因的定位 | 第23-24页 |
| ·S. fredii HH21中nolA基因序列的测定 | 第24-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 ·供试土壤主要性状和pH值测定 | 第27页 |
| ·土著大豆根瘤菌数量测定 | 第27-29页 |
| ·供试土样中快、慢生型大豆根瘤菌比例的测定 | 第29-30页 |
| ·费氏中华根瘤菌总DNA抽提 | 第30-31页 |
| ·nolA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1-32页 |
| ·以nolA基因保守区特异性引物扩增 | 第31-32页 |
| ·以nolA基因全长基因的非特异性引物扩增 | 第32页 |
| ·HH21生长曲线测定 | 第32-33页 |
| ·供结瘤抑制实验用S. fredii HH21接种剂的活菌数测定 | 第33页 |
| ·结瘤抑制试验植株根部结瘤情况的比较 | 第33-34页 |
| ·砂培盆栽结瘤抑制试验 | 第34-35页 |
| ·试管琼脂结瘤抑制试验 | 第35-36页 |
| ·nolA基因的定位 | 第36-39页 |
| ·脉冲场电泳分离S.fredii HH21中的共生大质粒和染色体DNA | 第36页 |
| ·对回收的染色体DNA进行nolA基因扩增 | 第36-37页 |
| ·S.fredii HH21与B.japonicum USDA110中nolA的序列比对结果 | 第37-39页 |
| 4 讨论 | 第39-41页 |
| ·土著大豆根瘤菌数量与传统栽培品种的系统进化 | 第39页 |
| ·pH值对土著大豆根瘤菌数量的影响 | 第39页 |
| ·费氏中华根瘤菌中nolA基因的存在及对结瘤的抑制作用 | 第39-40页 |
| ·根瘤菌中的数量感应存在的意义 | 第40页 |
| ·nolA基因的进化与迁移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