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促进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的理论应用和政策导向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目录第10-17页
导言第17-29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7-1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三.文献综述第22-24页
 四.理论和方法第24-25页
 五.论文的逻辑体系第25-27页
 六.论文创新及不足第27-29页
第一章 新能源电力投资的多重意义第29-41页
 第一节 新能源电力投资的战略意义第29-33页
  一.新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具有积极意义第29-30页
  二.新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第30-32页
  三.新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渠道第32-33页
  四.新能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第33页
 第二节 新能源电力投资的社会责任第33-37页
  一.中国的国际责任第33-35页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第35-36页
  三.培养民众社会责任第36-37页
 第三节 新能源电力投资的经济价值第37-41页
  一.不同投资主体间产生较大的协同效应第37-38页
  二.产业辐射和联动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第38页
  三.投资总量和上市公司增长潜力第38-41页
第二章 新能源电力的社会和经济学属性研究第41-53页
 第一节 新能源电力的产品属性第41-44页
  一.新能源电力的准公共产品属性第41-42页
  二.新能源电力的私人产品属性第42页
  三.新能源电力是混合产品第42-43页
  四.混合产品的有效供给第43-44页
 第二节 新能源电力的产权界定第44-47页
  一.产权界定的必要性第44-45页
  二.公共产权的内涵以及外延第45-46页
  三.新能源电力的产权界定第46-47页
 第三节 新能源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第47-49页
  一.自然垄断产业定义第47页
  二.新能源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特性第47-48页
  三.自然垄断的合理程度和管制第48页
  四.自然垄断产业发展趋势第48-49页
 第四节 新能源电力的外部性及其计量第49-53页
  一.外部性定义第49页
  二.外部性计量的主要方法第49-51页
  三.新能源电力投资外部性计量第51-53页
第三章 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的基础理论研究第53-69页
 第一节 产业投资与中观经济学理论第53-55页
  一.产业投资属于中观投资第53页
  二.产业投资的中观经济特性第53-55页
  三.中观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第55页
 第二节 投资主体与公私伙伴关系理论第55-60页
  一.新能源电力产业市场失灵的存在原因第55-57页
  二.新能源电力产业政府失灵存在的原因第57-58页
  三.投资主体需要建立公私伙伴关系第58-59页
  四.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第59-60页
 第三节 资本与技术共生理论第60-63页
  一.共生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第60-61页
  二.资本与对技术创新的共生效应第61-62页
  三.内生增长理论对于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启发第62-63页
 第四节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第63-65页
  一.新能源电力产业生命周期的特点第63-64页
  二.研发与产业生命周期的结合第64页
  三.融资渠道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选择第64-65页
 第五节 外部性内部化理论第65-69页
  一.外部性内部化的常见方法第65-66页
  二.新能源电力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选择第66-67页
  三、新能源投资效益关键是解决外部性第67-69页
第四章 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的国际经验借鉴第69-89页
 第一节 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立法的国际经验第69-75页
  一.立法的基础第69-70页
  二.立法的特点第70-72页
  三.立法的制度体系第72-75页
 第二节 国际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的激励政策概述第75-78页
  一.激励政策的一般原则第75-76页
  二.研发及概念验证阶段的政策第76页
  三.示范及初具规模阶段的政策第76页
  四.商业展开阶段的政策第76-77页
  五.扩张与成熟阶段的政策第77页
  六.政策工具的组合应用第77-78页
 第三节 国际新能源电力投融资概述第78-81页
  一.融资渠道分类第78页
  二.新能源项目融资发展第78-80页
  三.公私合营项目融资模式(PPP)第80-81页
 第四节 国际新能源电力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第81-84页
  一.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做法第81-82页
  二.丹麦的成功经验第82-84页
 第五节 经验总结第84-89页
  一."大政府"与"大市场"第84-85页
  二."高眼光"与"低姿态"第85页
  三."强制性"与"诱导性"第85-86页
  四."传统性"与"创新性"第86页
  五."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第86-87页
  六."交易市场"与"成本下降"第87页
  七."金融市场"与"实体产业"第87-88页
  八."本土性"与"国际化"第88-89页
第五章 中国电力产业投资现状第89-105页
 第一节 中国电力产业投资历史沿革第89-93页
  一.初步探索时期(1979-1984年)第89-90页
  二.逐步放开阶段(1984-1991年)第90-91页
  三.规范发展阶段(1992-1997年)第91-92页
  四.市场化初期阶段(1998-2002年)第92-93页
 第二节 中国电力产业投资现状第93-97页
  一.电力体制改革进展(2002年-今)第93-95页
  二.电力投资规模和结构第95-96页
  三.电力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6-97页
 第三节 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第97-100页
  一.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回望第97-98页
  二.全面深入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第98-100页
 第四节 中国电力产业投资特点第100-105页
  一.投资主体并非完全的市场主体第101页
  二.融资方式从债务融资转向股权融资第101-102页
  三.投资激励与投资约束的不对等第102-103页
  四.电网投资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第103-105页
第六章 中国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现状第105-128页
 第一节 我国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的管理和运行架构第105-109页
  一.组织构架第105-106页
  二.核准制与审批制第106-107页
  三.法律与政策第107-109页
 第二节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资现状第109-114页
  一.投资规模及结构第109-110页
  二.投资的经济性分析第110-112页
  三.市场参与主体第112-113页
  四.融资渠道第113-114页
 第三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没有内部化的影响第114-116页
  一.传统能源的污染成本第114-115页
  二.传统能源的资源成本第115-116页
 第四节 中国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剖析第116-124页
  一.缺乏全面细致的投资规划第116页
  二.投资总量的可行性需论证第116-117页
  三.政府在投资监管中缺位第117-118页
  四.电网投资成为发展掣肘第118-119页
  五.投资资金的筹资困难第119-121页
  六.投资对于民营经济吸纳不足第121-122页
  七.投资缺乏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第122-123页
  八.尚未建立投资的绩效评价体系第123页
  九.投资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力不足第123-124页
 第五节 新能源电力投资的几个误区第124-128页
  一.重GDP增长,轻投资的本意第124-125页
  二.重宏观规划,轻微观运行第125页
  三.重成本下降,轻市场培育第125页
  四.重项目上马,轻产业扶持第125页
  五.重生产侧建设,轻消费侧建设第125-126页
  六.重国有经济,轻民营资本第126页
  七.重技术创新,轻制度创新第126页
  八.重资金投入,轻人才培养第126-128页
第七章 新能源电力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第128-141页
 第一节 新能源电力投资总量目标和结构预测第128-132页
  一.从产业规划预测新能源电力投资总量第128页
  二.不同新能源电源装机规模及投资预测第128-130页
  三.碳减排承诺约束对新能源电力投资的预测第130-132页
  四.能源需求总量对新能源投资的预测第132页
 第二节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来源第132-135页
  一.投资规模及来源第132-133页
  二.投资主体和方向第133页
  四.当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33-135页
 第三节 新能源电力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第135-141页
  一.自筹资金第135-136页
  二.财政专项资金第136-137页
  三.银行贷款第137-139页
  四.资本市场第139页
  五.外商投资第139-141页
第八章 投资促进的理论集合及政策导向第141-165页
 第一节 投资促进的理论集合第141-145页
  一.投资促进的理论界面第141页
  二.投资促进的理论集合第141-144页
  三.理论集合即为约束实践的规律集合第144页
  四.理论集合指导下实践需要动态调整第144-145页
 第二节 投资促进的政府界面政策导向第145-156页
  一.建立政府与私人部门间的伙伴关系第145页
  二.清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第145-147页
  三.完善总量目标制度第147-148页
  四.推进立法的操作性第148-149页
  五.健全财税政策手段第149-152页
  六.加强市场准入监管第152-153页
  七.提高激励的有效性第153-154页
  八.重视投资的效果评价第154-156页
  九.加强国际技术与人才合作第156页
 第三节 投资促进的私人界面政策导向第156-162页
  一.广开企业筹资渠道第156-158页
  二、加强电网侧投资建设第158页
  三.完善电价形成机制第158-161页
  四.培育自发消费市场第161-162页
 第四节 投资促进的产业和技术界面政策导向第162-165页
  一.要加强产业规模和结构的规划第162-163页
  二、要实现产业内部上下游协同和横向间协调第163页
  三.要注重技术研发在不同产业周期的渗透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第170-171页
后记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下一篇: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