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真菌产漆酶对染料废水降解的研究
1 前言 | 第1-2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漆酶来源 | 第11-12页 |
·染料性质 | 第12-13页 |
·漆酶催化反应机理 | 第13-18页 |
·漆酶性质 | 第13-14页 |
·机理 | 第14-16页 |
·漆酶底物 | 第16页 |
·非酶底物 | 第16-18页 |
·漆酶的主要用途 | 第18-20页 |
·生物漂白 | 第18页 |
·环境治理 | 第18-19页 |
·其它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材料 | 第20-22页 |
·菌种 | 第20页 |
·染料 | 第20页 |
·常用储存液及配法 | 第20-21页 |
·缓冲液 | 第20页 |
·COD_(Cr)测定时所用溶液 | 第20-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菌种的筛选 | 第22-23页 |
·菌种的形态观察 | 第23页 |
·细胞形态观察 | 第23页 |
·菌丝形态观察 | 第23页 |
·菌丝球形态观察 | 第23页 |
·孢子液的制备 | 第23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不同菌种对染料的脱色实验 | 第23-24页 |
·产漆酶菌株鉴定方法 | 第24页 |
·漆酶活力的测定 | 第24页 |
·培养基的优化 | 第24-26页 |
·碳源的选择 | 第24页 |
·氮源的选择 | 第24页 |
·pH值的选择 | 第24-25页 |
·碳源和氮源最佳浓度及最适pH的确定 | 第25页 |
·缓冲液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 第25页 |
·金属离子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诱导物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 第26页 |
·菌丝球干重及漆酶酶活变化曲线 | 第26页 |
·孢子液接入量的确定 | 第26页 |
·脱色降解实验 | 第26-28页 |
·染料的最佳添加时刻的确定 | 第26页 |
·脱色时间的确定 | 第26-27页 |
·染料的耐受实验 | 第27页 |
·脱色降解 | 第27页 |
·单一菌种的脱色降解 | 第27页 |
·混合菌的脱色降解 | 第27页 |
·脱色率 | 第27页 |
·COD_(Cr)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COD_(Cr)变化率 | 第28页 |
·漆酶性质研究 | 第28-29页 |
·漆酶的分离和纯化 | 第28-29页 |
·漆酶酶促反应的Km常数及Vmax的测定 | 第29页 |
·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29页 |
·漆酶的最适pH值及酸碱稳定性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菌种的筛选 | 第29-30页 |
·菌种的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细胞形态观察 | 第30页 |
·菌丝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菌丝球形态观察 | 第31页 |
·不同菌种对染料的脱色实验 | 第31-33页 |
·产漆酶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33页 |
·培养基的优化 | 第33-40页 |
·碳源的选择 | 第33-34页 |
·氮源的选择 | 第34-35页 |
·pH值的选择 | 第35页 |
·碳源和氮源最佳浓度及最适pH确定 | 第35-37页 |
·缓冲液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 第37页 |
·金属离子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Cu~(2+)离子对漆酶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其它金属离子对漆酶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诱导物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菌丝球干重及漆酶酶活变化曲线 | 第40页 |
·孢子液接入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脱色降解实验 | 第41-44页 |
·染料的最佳添加时刻的确定 | 第41页 |
·脱色时间的确定 | 第41-42页 |
·染料的耐受实验 | 第42-43页 |
·脱色降解 | 第43-44页 |
·单一菌种的脱色降解 | 第43页 |
·混合菌的脱色降解 | 第43-44页 |
·漆酶性质研究 | 第44-46页 |
·漆酶的分离和纯化 | 第44页 |
·漆酶酶促反应的Km常数及Vmax的测定 | 第44-45页 |
·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45-46页 |
·漆酶的最适pH值及酸碱稳定性 | 第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漆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46-47页 |
·漆酶酶活性测定 | 第47页 |
·漆酶的分离纯化 | 第47页 |
·课题展望 | 第47-49页 |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