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
1 绪论 | 第1-19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1.2.1 信用风险管理的产生及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当今风险管理的特点 | 第12页 |
1.2.3 世界征信行业 | 第12-14页 |
1.2.4 国际信用评级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框架 | 第17-19页 |
2 信用风险概述 | 第19-35页 |
2.1 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19-23页 |
2.2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23-26页 |
2.2.1 产权不明晰 | 第23-24页 |
2.2.2 信息不对称 | 第24-25页 |
2.2.3 预期 | 第25-26页 |
2.3 信用风险的预期损失模型 | 第26-28页 |
2.4 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环境 | 第28-35页 |
2.4.1 企业的拖欠现状 | 第29-32页 |
2.4.2 信用缺失的危害 | 第32-35页 |
3 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设计 | 第35-51页 |
3.1 宏观环境的改善 | 第35-39页 |
3.1.1 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35-36页 |
3.1.2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 第36-38页 |
3.1.3 发展信用管理服务机构 | 第38-39页 |
3.2 企业微观环境的改善 | 第39-44页 |
3.2.1 明确企业的信用管理职能 | 第39-40页 |
3.2.2 建立适合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 | 第40-42页 |
3.2.3 建立客户信息管理制度 | 第42页 |
3.2.4 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信用管理政策 | 第42-43页 |
3.2.5 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 第43-44页 |
3.2.6 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 第44页 |
3.3 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 | 第44-51页 |
3.3.1 独立型的信用管理部门 | 第44-46页 |
3.3.2 信用管理部门机构设置 | 第46-48页 |
3.3.3 信用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 第48-49页 |
3.3.4 信用管理部门同其他部门的配合 | 第49-51页 |
4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 第51-60页 |
4.1 企业信用管理现状 | 第51-54页 |
4.1.1 维蒙特公司的困境 | 第51-53页 |
4.1.2 原因分析 | 第53-54页 |
4.2 信用风险管理方案的确立 | 第54-60页 |
4.2.1 信用管理的风险环节分析 | 第55-57页 |
4.2.2 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 | 第57页 |
4.2.3 信用风险管理的程序和制度 | 第57-60页 |
5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实施 | 第60-96页 |
5.1 客户资信管理 | 第60-65页 |
5.1.1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 | 第60-62页 |
5.1.2 客户信息的收集 | 第62-64页 |
5.1.3 客户资信调研 | 第64页 |
5.1.4 信用销售决策 | 第64-65页 |
5.2 赊销业务管理 | 第65-75页 |
5.2.1 企业的信用政策 | 第66-67页 |
5.2.2 制定信用政策应该考虑的因素 | 第67-69页 |
5.2.3 信用决策的基本方法 | 第69-75页 |
5.3 应收账款跟踪管理 | 第75-89页 |
5.3.1 应收账款的监控 | 第76-80页 |
5.3.2 应收账款的催收 | 第80-86页 |
5.3.3 应收账款的债权担保 | 第86-89页 |
5.4 网络化信用风险管理 | 第89-96页 |
5.4.1 与会计部门联网 | 第89-90页 |
5.4.2 信用风险管理支持系统 | 第90-96页 |
6 结论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