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先行研究与评析 | 第9-11页 |
三 清代行政区划概述 | 第11-15页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20页 |
上篇 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改革 | 第20-112页 |
第一章 巡抚、总督及其辖区变化 | 第20-65页 |
一 引言 | 第20-22页 |
二 明代督抚概况 | 第22-24页 |
三 清代巡抚的分布、辖区以及变化 | 第24-39页 |
四 总督的辖区及其变迁 | 第39-56页 |
五 督抚体制的确定与中央控制力的加强 | 第56-65页 |
1 、 巡抚的调整 | 第56-58页 |
2 、 总督的调整 | 第58-62页 |
3 、 巡抚与总督的关系 | 第62-65页 |
第二章 直隶州改革--兼论直隶州与府的关系 | 第65-78页 |
一 直隶州的概况 | 第65-69页 |
二 直隶州的设置 | 第69-72页 |
1 、 升散州为直隶州 | 第69-70页 |
2 、 升属县为直隶州 | 第70-71页 |
3 、 降府为直隶州 | 第71页 |
4 、 特殊地区的直隶州设置 | 第71-72页 |
三 对直隶州的调整 | 第72-74页 |
四 直隶州的改置 | 第74-76页 |
1 、 直隶州升为府 | 第74-75页 |
2 、 直隶州降为散州、县 | 第75-76页 |
五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道的准政区职能分析--以道的辖区与驻所的变迁为中心 | 第78-112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78-79页 |
二 道及其驻所在调整中的互动关系 | 第79-85页 |
1 、 驻所变化的初步分析 | 第79-81页 |
2 、 驻所的变动及其原因 | 第81-83页 |
3 、 道范围变化对驻所调整的影响 | 第83-85页 |
三 道的设置与调整 | 第85-89页 |
四 从道的变化看中央对地方之控制 | 第89-112页 |
下篇 布政使司的变化 | 第112-225页 |
第四章 高层政区与统县政区的变迁 | 第112-225页 |
一 基本问题的说明 | 第112-114页 |
二 县级以上政区的分省考证 | 第114-225页 |
1 、 直隶 | 第115-123页 |
2 、 江苏 | 第123-126页 |
3 、 安徽 | 第126-129页 |
4 、 浙江 | 第129-131页 |
5 、 山东 | 第131-136页 |
6 、 山西 | 第136-141页 |
7 、 河南 | 第141-146页 |
8 、 陕西 | 第146-150页 |
9 、 甘肃 | 第150-155页 |
10 、 新疆 | 第155-160页 |
11 、 福建 | 第160-163页 |
12 、 台湾 | 第163-165页 |
13 、 江西 | 第165-167页 |
14 、 湖北 | 第167-171页 |
15 、 湖南 | 第171-175页 |
16 、 广东 | 第175-180页 |
17 、 广西 | 第180-188页 |
18 、 四川 | 第188-200页 |
19 、 云南 | 第200-210页 |
20 、 贵州 | 第210-218页 |
21 、 东三省 | 第218-225页 |
结语 | 第225-23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0-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