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植物纤维水解的研究
第一章 植物纤维资源化现状与发展 | 第1-21页 |
·世界植物纤维素的资源概况 | 第14页 |
·我国植物纤维素的资源概况 | 第14-15页 |
·植物纤维资源化的目的意义 | 第15-17页 |
·植物纤维素物质水解产品现状及应用前景 | 第17-21页 |
·饲料酵母和单细胞蛋白 | 第17-18页 |
·酒精 | 第18-19页 |
·糠醛 | 第19页 |
·乳酸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植物纤维的预处理技术 | 第21-30页 |
·植物纤维的化学组分 | 第21-23页 |
·纤维素 | 第21-22页 |
·木质素 | 第22页 |
·半纤维素 | 第22-23页 |
·植物纤维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物理预处理技术 | 第23-25页 |
·化学预处理技术 | 第25-27页 |
·综合处理 | 第27-28页 |
·生物处理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植物纤维水解机理及动力学 | 第30-47页 |
·纤维素的酸水解降解 | 第30-33页 |
·浓酸水解 | 第30-31页 |
·稀酸水解 | 第31-32页 |
·纤维素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对酸水解的影响 | 第32-33页 |
·纤维素的酶水解 | 第33-43页 |
·纤维素酶的组分及催化协同作用 | 第33-36页 |
·影响纤维素酶催化效率的因素 | 第36-39页 |
·影响纤维素酶催化速度的主要因素 | 第39-41页 |
·纤维素酶水解机理 | 第41-43页 |
·木质素的降解 | 第43-44页 |
·木质素的化学降解 | 第43页 |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 第43-44页 |
·半纤维素的降解 | 第44-45页 |
·半纤维素的酸水解 | 第44页 |
·半纤维素酶降解 | 第44-45页 |
·水解动力学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浓硫酸水解 | 第47-57页 |
·实验仪器设备与药品 | 第47-48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47页 |
·实验药品 | 第47-48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水分测定 | 第48页 |
·筛分 | 第48页 |
·灰分测定方法 | 第48页 |
·水解方法 | 第48-49页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49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49-5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粒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底物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水解时间的影响及水解动力学分析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稀硫酸水解 | 第57-66页 |
·实验仪器设备与药品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筛分 | 第57页 |
·水解方法 | 第57页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57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57-64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粒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底物浓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水解时间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 | 第62-63页 |
·不同材料水解效果的比较 | 第63-64页 |
·稀酸水解糖液成分分析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酶水解 | 第66-75页 |
·实验仪器设备与药品 | 第66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66页 |
·实验药品 | 第66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66-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筛分 | 第67页 |
·纤维素酶 | 第67页 |
·酶解方法 | 第67页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67-68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68-73页 |
·时间对纤维素酶降解作用的影响 | 第68页 |
·影响纤维素酶水解因素的正交实验 | 第68-71页 |
·两种酶水解性能的比较 | 第71-72页 |
·不同材料水解效果的比较 | 第72页 |
·底物浓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 第72-73页 |
·酶水解糖液成分分析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水解液发酵制乳酸 | 第75-78页 |
·材料 | 第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页 |
·分析方法 | 第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77页 |
·玉米粉的L-乳酸发酵 | 第75-76页 |
·玉米芯稀酸水解液的乳酸发酵 | 第76-77页 |
·秸秆酶解液乳酸发酵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